《交流的无奈》讲述了传播思想史,这是一本怪书,这本大谈“交流”的书,居然断言,“交流”是不可能的。人与人之间不能够做到“心连心”,不可能做到完美而理想的思想交流或精神交流。
听上去有几分消极,也许对“交流”的定义与效果期待有差异。莫不是看了本假书……
交流是两颗脑袋凭借精细无误的符号手段产生的接触,交流之罕见和脆弱,就像水晶……什么东西也不能保证,意义可以跨越两个脑子而成功迁移。
想起生活中让你炸毛的事情,无论怎么沟通也难有共识的对象,恍惚觉得这个观点代入没毛病。
因为我们的感知和感情,都是我们每个人独特的东西。我的神经末梢以我的大脑为终端,而不是通达你的脑子,不存在什么中央交换器,所以我不能把我的感知发送到你的感知里去。
交流是没有保证的冒险。
这些听起来有点刻板,实际上,在世俗生活里,个体并不需要争取绝对交流,获得充分理解已是幸事。
人作为群居动物,需要协作,这少不了沟通和交流。交流不是要共享意识,而是要协调行动。
那么,怎么判断我们已经做到了真正的交流呢?这个问题没有终极的答案,只有一个讲究实际的答案:如果后续的行动比较协调,那就是实现了真正的交流……
也就是说,我们不应该问“我们能够交流吗?”去庸人自扰,而是应该问“我们能够相互爱护,能够公正而宽厚地彼此相待吗?”,既然完美的“交流”是乌托邦幻想,那该如何是好?不应该追求完美的“交流”,只能够追求彼此的关爱。
毕其一生,每个人只能给少数人以永久的关爱。讲求缘分,大多数人所能做到的,恐怕只能够是爱比较亲近的人。也就是,每个人保护好自己的家人朋友,整个世界都融洽有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