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观看了一档播客节目,该节目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所谓的“人人平等”是否真的存在?许多人的直觉反应是肯定的,因为我们自幼就被灌输这一理念,并对此坚信不疑。
在深入探讨这一问题之前,我不禁回想起,我们从小到大所接受的教育,让我们相信某些理念是正确的。比如“每个人享有平等的权利”,或者“无论先天条件如何,通过个人努力,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正是这些不断被灌输的理念,塑造了我们成年后的坚定信念。然而,只有当我们真正步入社会,通过亲身经历,我们才能对此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今年夏天,电影《抓娃娃》的热映引发了网友的广泛讨论。影片中,小男孩马继业在富豪父亲的“钞能力”支持下成长,这再次将“人人平等”的话题推到了风口浪尖。在讨论中,有人提出,所谓的“人人平等”可能只是一个理想化的概念。很多人认为,人生而就不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也不可能完全平等。
《抓娃娃》看似是一个荒诞的故事。但是艺术来源于生活,说不定这个故事并不是虚构。很多网友吐槽这部电影在年轻父母看来简直是一部恐怖片,但如很多网友的说的,所谓“钞能力”的作用,或者“钞能力”给孩子成长带来的加速度,也有点夸大了。毕竟不是每个不差钱的富二代100%都能成为大众眼中的成功人士。
这不禁让我想起,我们是更喜欢看“从贫民窟走出的百万富翁”这样的励志故事,还是喜欢看《抓娃娃》这样讲述富豪带孩子过穷日子的故事?对于普通人来说,前者是正能量,后者就是负能量了,所以我们从小到大接触到的更多是正能量的成功故事,而不是“成功是因为家里有矿”之类的故事。
播客节目中,两位主持人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每个人生来就不同,怎么可能实现完全的平等?我们所说的“人人平等”,实际上只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尊严方面实现了平等。但由于个体差异、家庭背景、教育等因素的不同,现实中仍然普遍存在不平等的现象。
说到今天这个话题,探讨影片《抓娃娃》讲述的故事,很多人容易心里不平衡,说着说着便会产生负面情绪。但是心里不平衡也解决不了问题,毕竟,每个人的日子都是自己过,“平等”也需要自己争取。遇到不平等的事,如果大家只顾着说“我们不可能平等”,或者“我们都处于社会底层”等,那么除了传递负面情绪,也改变不了什么。但是如果我们能利用好资源为之发声,将“不平等”事件尽力导向“平等化”,无论结果如何,至少我们为“平等”争取过努力过。
其实说到不平等,每个人生来不同,也就意味着每个人不同的“可能性”。贫穷也好富有也罢,我认为都有无穷的可能性,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