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大观茶论序 赵佶[宋]诗解
题文诗:
情生万物,万物有情,供人之求,其类不一,
谷之于饥,棉之于寒,孺子皆知,常须日用,
岁有遑遽,不因岁废.茶之为物,擅川秀气,
钟山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冲淡简洁,
韵高致静,山水有义,至茶有情,遑遽之时,
无闲好尚.本朝之兴,建溪之贡,龙团凤饼,
名冠天下,壑源之品,亦自此盛.延及于今,
百废俱举,海内晏然,垂拱密勿,俱致无为.
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
咸以高雅,相从茗饮,采择之精,制作之工,
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造极.物之兴废,
固自有然,系时盛衰,时或衰败,人怀劳瘁,
汲汲营求,惟恐不获,何暇议茶.世既隆盛,
人恬物熙,常须日用,天下之士,厉志清白,
啜英咀华,较箧之精,争鉴之妙,盛世清尚.
至清至正,气正神清,至神至情,真情之至,
情真意切,至治之世,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偶因暇日,研究精微,所得之妙,号曰茶论.
赵佶(1082~1135),即宋徽宗,宋朝第八位皇帝,自幼爱好笔墨、丹青、骑马、射箭、蹴鞠,对奇花异石、飞禽走兽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在书法绘画方面,更是表现出非凡的天赋。宋徽宗对中国茶事的最大贡献是撰写了中国茶书经典之一的《大观茶论》,为历代茶人所引用。
《郡斋读书志》作《圣宋茶论》,通考沿用此名.《宋史》失载.《说郛》中刻此书,则作“大观茶论”.按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说:“至大观(1107—1110年)初今上亲制茶论二十篇.”此书绪言中也说:“叙本未列于二十篇,号曰茶论.”可见此书原名茶论;因为晁公武是宋人,所以称宋帝所撰茶论为圣宋茶论;《说郛》刻本为明代,遂改称《大观茶论》.刊本除说郛本外,只有古今图书集成本.全书近3000字,首绪言,次分地产、天时、采择、蒸压、制造、鉴别、白茶、罗碾、盏、筅、瓶、杓、水、点、味、香、色、藏焙、品名等二十目.对于地宜、采制、烹试、品质等,讨论相当切实.大体仍以陆羽的《茶经》为立论基础,进而根据宋时的改革加以扼要的探讨(资料可能全由别人提供的).至于茶器,则大体与蔡襄的《茶录》所言相同,毫无创意.
【原文】
序
尝谓首地而倒生,所以供人之求者,其类不一。谷粟之于饥,丝枲之于寒[2]庸人孺子皆知,常须而日用,不以岁时之遑遽而可以兴废也。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冲淡简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
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3],龙团凤饼[4],名冠天下,壑源之品,亦自此盛。延及于今,百废俱举,海内晏然,垂拱密勿[5],俱致无为。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咸以高雅相从事茗饮。故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咸造其极。且物之兴废,固自有然,亦系乎时之污隆[6]。时或遑遽,人怀劳瘁,则向所谓常须而日用,犹且汲汲营求,惟恐不获,饮茶何暇议哉。世既累洽[7],人恬物熙,则常须而日用者,固久厌饫狼藉。而天下之士,厉志清白,竞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8],啜英咀华[9],较箧笥之精,争鉴裁之妙,虽否士于此时,不以蓄茶为羞,可谓盛世之清尚也。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呜呼,至治之世,岂惟人得以尽其材,而草木之灵者,亦得以尽其用矣。偶因暇日,研究精微,所得之妙,人有不自知为利害者,叙本末列于二十篇,号曰《茶论》。
尝谓首地而倒生,所以供人之求者,其类不一。谷粟之于饥,丝枲之于寒,虽庸人孺子皆知,常须而日用,不以岁时之遑遽而可以兴废也。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冲淡简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
【注释】
[1]《大观茶论》是赵佶关于茶的专论,成书于大观元年(1107)。全书共二十篇,对北宋时期建安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其中“点茶”一篇,见解精辟,论述深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宋以来建安茶业的发达程度和制茶技术的发展状况,也为我们认识宋代茶道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2]丝枲之干寒:枲(音xi1),麻。《玉篇》:“麻,有籽曰苴,无籽曰枲。”
[3]建溪:河名。闽江北源,在福建省北部(今福建省建瓯市境内,其源在浙江)。此处建溪指宋代建州(今建瓯)建溪流域所产的茶,气味香美,唐代即为贡品。自后唐五代十国开始,历代朝廷不断遣派专使在此焙制茶叶进贡。
[4]龙团凤饼:茶名,为宋时建州北苑精制的“贡茶”。
[5]垂拱密勿:垂拱,垂衣拱手,古时形容太平无事,可无为而治。密勿,勤劳谨慎。颜师古《五经定本》注:“密勿,犹黾勉从事也”。
[6]时之污隆:指世道之盛衰或政治的兴替。
[7]世既累洽:世代相承太平无事。
[8]碎玉锵金:用金属制的茶碾碾玉状的饼茶。
[9]啜英咀华:饮茶。英华,本指花木之美,此处譬茶。
白话文翻译:
自古以来人们认为,大地上生长万物是为了满足人们活的需求。万物种类各一,稻谷栗米用来充饥,蚕丝棉麻用来御寒,常人和小孩都知道这些是日常生活必需品。不论年景好坏,都要生产。至于茶,它凝聚了闽瓯山川的灵秀气韵,寄寓着美好的禀性。饮着茶,驱除了心灵的郁结,荡涤了心中的愁闷。茶带给人们清闲而平和的感受,这种妙处就是平常人和妇孺之流所能领会的了。牋饮茶时,内心淡泊、纯和,气质高雅,意态宁静。这谅不是那种举止慌乱,手足无措的人能够消受得起的情趣。我在大宋建朝之初,每年专门派使者在建溪一带焙制茶叶进贡,“龙团”、“凤饼”等茶名冠天下,而壑源的珍品也从此繁盛。延至今日,百废俱兴,天下安定,君臣勤勉治国,有幸造就了无为而治的升平盛世。
官宦、富商和平民都沐浴着朝廷的恩泽,受到道德教化的熏陶,社会上风行高雅,盛行饮茶、品茗风气。所以近年来,茶叶采摘越发精细,制作工艺越发精巧,茶的品质等弟越发高中,烹水点茶的技艺越发高妙,无不达到空前境地。事物兴盛或衰败固然取决于时运,但是也和世道时局盛衰相关联。如果时局动荡,人心慌乱,百姓劳累病苦,日常生活所需还要疲于奔命,为衣食温饱忧患,谁还会闲心考虑饮茶这等雅事呢?现如今,世代相承太平无事,人们生活安适和乐,物质充裕,那些日常所需的生活用品,长期以来就已经很充足,到处丢弃,而天下知识分子,一心向往清静、高雅,大家争先恐后地追求着闲静、雅致的生活,人们无不醉心于金石音乐,品评新茶。人们争相比较茶筐包装的精巧,争着品评判别茶叶的高下。即使是不读书,没有文化素养的人,在这样的时代也不会以收藏茶叶为羞耻之事,真的可以称得上是盛世的情趣和时尚啊!唉!在极其太平的时代,岂止是人尽其才,就是那些灵秀的草本也能物尽其用啊!我偶尔清闲无事,在研究中体会到茶事的精深微妙,领会了其中的奥妙,又担心后人不知利弊,所以叙述茶事的本末,分为十二篇,命名为《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