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到一本触及心灵的好书,就停不下来,恨不得一天看完。书中最让我醍醐灌顶的就是父母与孩子责任的明确区分:
父母的职责是:通过行为规则,接纳和共情来构建安全的成长环境。孩子的职责是:通过感知和表达情感来探索和学习。这段话与正面管教里的温柔有边界很像,也可以作为温柔但是有边界的补充解释。
当孩子情绪失控时,请告诉自己:我的职责是确保他安全的前提下,去看见他行为背后的动机,去接纳他作为孩童情绪失控的正常表达,去共情他动机背后的需要和不满。
可是很多父母一边不允许孩子表达愤怒,一边又怨恨自己孩子遇到事情只会发脾气,不会表达。我依然认可在家庭教育里,孩子只是复印件,所有行为习惯,包括(心理)都是从父母的日常行为印随过来的。父母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孩子解决问题的办法。父母与社会的关系就是孩子与社会的关系。
其次,孩子养育的好与坏不一定取决于亲子间有无冲突,而应取决于冲突过后,我们是否去关心孩子,去了解孩子在冲突中的感受,以及能否努力去修补亲子关系中的裂痕!
快乐远没有心理韧性重要。追求快乐需要建立在调节压力的基础上。我们必须首先感到安全,然后才能拥有快乐!建立孩子的心理韧性不是在孩子遇到问题时说什么话,而是牢记大目标或者原则。大目标是鼓励孩子,而非解决问题。是忍受困难而非逃避痛苦。肯定痛苦的价值,并且允许孩子去体验痛苦。
说回到行为背后的动机,任何行为都是一扇窗,里面藏着一个人的感受,想法,冲动,感觉和未能满足的需求。行为从来都不是迫切需要我们去解决的问题本身,它只是问题的线索。附:亲子冲突后的问题(第二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