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跟着读书会的朋友们一起,我可能很难鼓起勇气读这样一本厚厚的书,看来接受广泛监督对于完成任务是有用的,就像微信朋友圈里家长给小朋友定的21天形成阅读习惯干的那样。人类的明天,这个话题大到每一个普通人可能都会望而却步——我们这样平凡的人,我们这点儿微小的力量,对于改变世界有用吗。看完这本书,我改变了自己的无用论看法,人类的明天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向往美好生活的人都理应关注,实践并尝试改变。
如果大家对人类的明天有一些担忧,那最直观的来源很可能是我们生存的环境,看到的天空,呼吸的空气。穹顶之下,每个人都无法逃避。10年前,我们可能还不知道PM2.5和雾霾为何物,但现在看到手机天气预报中醒目的空气质量“重度污染”,而这样的情况已经蔓延到每一个城市,却不得不担心忧虑,又想到天天自己开车也排放尾气,环境污染我也逃不了干系,又多了些惴惴不安。作者的角度必然更加全面和深入,从食物到能源,从经济到社会,最后再到教育,由表及里,层层分解。他没有一味地清点问题,用残酷的现实来哗众取宠,而是把要表达的东西清楚地分为“昨日的历史”,“今日的行动”,以历史谈问题也仅仅用了很少的20%的篇幅,其余全是各地的人们为了改变社会现状所做的各种努力和尝试。解决食物安全问题,我们有一场都市农业冒险;面对能源问题,我们打造家园城市鼓励低碳出行;改善经济,有本地优先策略和21英镑区域货币;追求民主,我们也反思选举的弊端,勇于抗争并传播民主火种;重视教育,关注学生自由成长而非填鸭知识,引导他们认识宽广的土地、所处的社会以及人类发展的困局。这本书的核心是什么,我的理解,用书中的一句话就是“在不耗尽资源或破坏平衡的情况下,让所有人在这个星球上长久地生存下去”。生存,好像是容易的事,但是把空间放到全球,把时间放到以后,就不再容易了。
地球形成到现在几十亿年,人类的起源比现在早几百万年,而人类创立文字和文明在六千年前。难以想象的是,仅仅用了不到几千年的时间,人类就可能经历文明开创到毁灭的历程,不知道这是否是一种讽刺。当前人类对世界的破坏,似乎还处在量变的阶段。没有质变,就没有人惊心。就像这两天听到一位老师讲课提到的,他40岁,在年度体检的21项指标中有18项有问题,虽然身体还没有明显的报警信号,但他还是担心突然哪天身体就垮掉,提醒大家身体才是革命本钱。就像书中所说的,总有一些思想进步的家伙,他们已经行动了起来,并非用复杂的技术,而是用持续的行动,来发出声音做出改变。他们没有把希望完全寄托于政府,政府并非可以绝对依赖,政治家那里只有利益,就连大哥美国也不断退群,比如巴黎协定。他们只寄希望于自身和同道中人,一个人不能影响全局,但一群人可以。我想啊,虽然力有所逮做不了领导者,但也可以尝试做一个鼓掌者,响应者,为英雄鼓掌,也响应号召,跟随他们的步伐做一些小事——只要方向正确,小事也是重要的事,有意义的事,不平凡的事吧。
书的最后一章的叫“从今天开始”,这是作者给大家的一个明确的建议,也是他花了那么篇幅来讲“怎么做”这件事的原因所在。可持续发展这个口号我们说得太多了,但在面对跨越发展带来的巨额利益时,口号的能量是微不足道的。所以,人类的明天不需要口号,而是实干。冷眼旁观,说说泄气话并没有什么用,只有做点什么才是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