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需求,是第一轮九型人格课程上完之后,才发现自己真的是:不知道。
吃什么?不知道;
要不要来杯咖啡,随便;
你喜欢谁啊?不知道;
你不喜欢什么啊?
批评,评价、虚伪、懦弱、谎言、不负责任、不公平、不被重视、发脾气、不求上进……
不喜欢的一大堆,喜欢什么:不知道。
最近从书上看到一句話:反之道之动也。
意思是這些矛盾都是「对立統一」的,任何一方面都不能孤立存在,而须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即「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在事物的对立統一中,矛盾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从需要的存在来说,不想要的也是合理存在的。刚开始探索自己的时候,对自己非常的不满意,怎么都是这些负面情绪呢?这时“让自己变得更好”这样的期待就出现了。然后想尽办法来改毛病。听说临在能解决问题,天天就在研究这个临在,什么状态才叫临在呢,那听老师说临在是什么,就刻意地模仿、练习,去寻找临在。曾经有一段时间,不仅没把真正的临在给练会了,还会手足无措。不知道头脑该放在什么位置,才算是临在。
那学习之后,懂得了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每天都在觉察这是不是想要的,不想要的一出来,就开始自我评判了,一度搞得无所适从。
从事物的反向再来看,每一个“不要”背后都是“需求”。从这里开始出发。
最近大家都在研究市场发展。我曾经也觉得,碎片化学习,内容太杂,不会梳理,急功近利学一些术,会让自己走偏。学任何东西都要扎扎实实的,认真的学习打磨,量变引起质变。
微博上美国硅谷的一位博士生说,很多人对市场需求有评判。市场需求就是需求,需求没有对错。
就用我自己实际案例来说,从去年开始,我就转到线上做个人品牌。一直按照课程讲到的方式,听话,照做,果然也发生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这让我又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过往。课程里面教的内容不复杂,但是步骤的次序不能打乱。课程里面形容,就像12盏灯泡,你要一个一个点亮。学习的时候都明白,用起来的时候,发现自己从第二盏灯,第三盏灯那里,就开始跳跃到第六盏灯,第八盏灯。跳跃之后,结果就是失败、落空。说明自己的平时口号喊得是脚踏实地,其实真正检验的时候,就发现根本就没有做到,而且一点意识都没有。
再回头看我自己在工作室讲课,经常会讲一些高大上的专业术语,讲一些道理。我在简书里面也写过,曾经有一位伙伴,揭过我这讲课不落地的部分,当时我非常的生气,但是也提醒我着重留意自己这个部分,会请旁观者来反馈,事实上确实也是。
那很多人,并不想一步一步踏实的学,而是想要:“你给我一些方法,一个路子,一步到位解决问题。”或者说:“我不想琢磨与梳理,你来帮我琢磨与梳理。”我对很多人这样的方式有评判,就想指出这样的方式不可取。要么就会评价他人是“沉睡的灵魂”。
如果我抱着“她们思维上太懒,又贪心。付出努力多了就不干了。要么没信心,觉得学习太麻烦了。”带着这样的评判看人,直接障碍到事业发展,看市场,只是会额外艰难,孤僻。
需求就是需求,没有对错。有时候市场未准备好,有时候人未成熟,或者处在一个特殊时期,怕担风险,这些现象永远存在着,并不是我看到的,所有人都看到。
破除这个执念,我能温柔的接待咨询了,就会就事论事:“你想要什么?你要达到的目标需要哪些条件?”“我们一起把条件理理顺,其实目标的达成就很容易。”
我会把对方明明可以做到,但可能被自己屏蔽掉的这部分,向来访者展开而已。同时我也会这样的引导自己。
什么时候的需求都没有对错,能客观的允许它的存在,也就能接受自己的各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