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一起讨论了《人类终极命运》的四五六三章。我一开始还是说了一些废话,和学生聊了一些哲学方面的知识,纯粹是我看到了相关的描述,自己忍不住说的,把本体论、认识论转向、语言学转向简单地和学生说了一下。其实,这是可以后面再介绍的,而且书后的注释也对本体论和认识论做了一点解释,我没有必要赘言,下面的讨论会逐渐深入到这些方面去的。
因为我啰嗦了一些废话,第一节课,就基本在进行讨论了。小组讨论比较热烈,第一节课本来大家是昏昏欲睡的,结果在讨论的过程中,都没有动了起来,没有了睡意。到了这三章,学生基本上已经可以和前面的内容进行勾连了,而且相关的术语的运用与已经没有一开始那么生涩了。虽然有的学生还是承认自己有些地方看不懂,但是他们也已经开始参与讨论和进行思考了。有一组的男生之前的讨论都是不大发言的,我发现现在他也开始说话了,这都是可惜的进步。我还是喜欢让小组讨论,我可以近距离地参与他们的讨论,而一旦到了大班的交流,他们就会有所顾忌,没有办法展开。(当然,这个也需要锻炼。)我们讨论的原则,还是和前面一样,依据文本内在的逻辑来讨论问题,并适当的向外延伸。有一个小组在争论的时候,根本就没有看书,而是空对空的争吵,我就提醒他们争论要有根据,根据应该是在书中的,文本本身是自足的。这样我们的讨论才不会空泛。我参与小组讨论,心中也就知道他们对什么问题是能够解决的,而什么问题是解决不了的。比如说第六章的名字“诸神归来”,学生就是可以依据文本自己解决的。有一个小组在我的提示下,找到了解答。在和另一个小组讨论的时候,我告诉他们前面的一个小组已经找到了解答,他们说既然他们找到了,我们也不能找不到,于是他们自己看了看书,也很快找到了解答的关键处。这样就能形成一种促进。我现在的不足是,在大班讨论的时候,没有办法把他们的兴奋点这样串起来,可能他们讨论还是有顾虑,文本本身也有一定难度,学生喜欢深思熟虑才发言,就会导致冷场。而冷场,并不一定是坏事。但是,讨论中,我似乎还是喜欢热闹一些,这不得不说是我一直以来的毛病。
这三章的逻辑是这样的:第四章主要通过故事来诠释爱的叙事和怕的叙事,第五章揭示人类为什么会对人工智能产生恐惧的心理,第六章则是一个总结,爱和怕导致人类走向了和机器合体的道路——赛博格,人类自身也向“神”的方向发展。
在小组的讨论中这些都多少有涉及。小组讨论结束上黑板是最热闹的,但是别人上黑板展示了,底下的小组其他成员就容易闲聊,这时候最好让他们再把书本好好看看,适当的闲聊是不可避免且能够允许的,但是最好还是尽量围绕着讨论的主题来进行。
第二节课,我让学生选择一个小问题写一写要点之后才进行讨论,这样会让学生有一个更加深思熟虑的过程。而且学生选择不同的个问题,在进行交流,不同的问题可以进行碰撞,激发出新的东西。正式讨论的开始,我还是希望有同学能够主动先来回答,这一次主动回答的人比较多,出乎我的意料,可能是话题本身比较吸引人吧。
我们第一个来讨论的问题是第三组的问题:第五章的题目如何理解,且为什么要将普罗米修斯比作路西法。第一个起来回答的同学,只是回答了后半段,她说这个问题很好回答,普罗米修斯是盗火者,路西法是光天使,两人都是反抗天神的叛徒,有相似性。这一点找得很好。但是提问的同学起来反驳她,说这个问题还有前半部分呢。但是回答的同学还是先回答了第二个问题:进一步演化后,人类会更像机器,还是机器更像我们?这一点,书上也有提示,这位同学说的比较准确,前者就是赛博格,人和机器的结合,后者就是人工智能,机器的人化。这两者都是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我则是对第一个问题的前半部分作了补充,第五章的标题叫《被解放的普罗米修斯》,学生只是知道这是雪莱的四幕诗剧,书后注释也就写了这么多。但是,不知道这部诗剧写了什么,是不可能理解这一章的标题含义的。我和学生简单说了这部诗剧的内容,普罗米修斯被缚在高加索山上,不仅是因为他盗了天神的火种,更因为他知道一个秘密,谁将推翻宙斯的王位取而代之。在古希腊神话中,最终普罗米修斯告知了周四这一秘密,而雪莱则进行了改编,宙斯最终和海神的女儿忒提斯(就是阿克琉斯的母亲)结合,生下了冥王,冥王推翻了宙斯的统治,普罗米修斯被大力神赫拉克利特救下。这个故事的要义在于反叛,旧的权威被新的力量打败和替代。第五章其实就是表达的这样的担忧,人曾经从神的权威中解放出来,人成了新的权威,但是人又试图成为神,在他们制造了自己的对立物——人工智能,很多故事都对这一新生事物对人类的取代表达了担忧,这就是这一章节“普罗米修斯”表达的含义。无独有偶,雪莱的妻子玛丽·雪莱的小说《弗兰肯斯坦——现代普罗米修斯》的故事,就和雪莱的诗剧形成了互文,在玛丽·雪莱的笔下,也释放出来一个新生的对人类权威否城挑战的生物——人造人,“故事的核心是科技引发的恐惧,也包含对人工智能的恐惧”。
有意思的是,路西法、普罗米修斯、弗兰肯斯坦,他们都有对旧有权威的挑战,而前两者所带的事物,也大有深意。我这里不得不用英文来表达自己想表达的意思,因为中文没有办法完成这样的诠释。我在黑板上写下这么一个词:enlightment。学生还是有人知道的(也可能是快速查了字典),这是启蒙运动的意思,enlight就是启蒙,其中一个词根是light,就是光。光来自于火,其实也和电有关(弗兰肯斯坦的怪兽就产生于电),他们引到人类从众神时代愚昧走出,人类成为自身的神,人类通过启蒙弑神,而未来,人工智能会不会成为新的弑神者呢?
这里的讨论,学生没有办法完成,这就和阅读大有关系,有些内容,你没有读过,没有办法产生联系,那么你就没有办法读懂,这也就是文科为什么需要广泛阅读的原因。
接着,我们讨论了这个问题:在人际联合后,人类失去了什么,得到了什么?这个相对简单,书上写的比较清楚:人类会失去人性,得到强大的身体、无限的存在和永恒的寿命。这里,回答这个问题的同学,把句子找到了:“人机结合程度加深的合理推演就是变成非人类。根据新的图腾,智能的非人类有着提升了的能力,更强的身体,无所不在,永生不朽。”但是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做一些转化,要把句中的形容词转化为名词,这样回答才是准确的。学生往往能找到比较准确的位置,但是没有办法用准确的语言表达清楚,他们喜欢抄句子,但是很少改造句子,使之符合问题的指向。当然,这样的训练是和考试有一定的相关性的。
下一个问题讲的不是很清楚:人的思想能否独立于肉体,以及接下来的可能。这里我们对前半个问题讨论的比较多,后半个因为问的不是很清楚,我们就没有细细去说了。在这个问题上,学生明显比较感兴趣,我们稍微超出了文本的范围进行了一下小小的争辩。先回答的同学认为,人的思想是不能独立于肉体的,因为人的思想是依存于大脑的。但是也有同学提出,书中讲到了,意识可能可以注入电脑或者网络之中,这不就是独立了么?也同学认为,这个电脑或者网络就是新的肉体。也有同学认为意识只是产生于大脑,之后是可以储存的。我问了他们一个问题:把一个孩子扔进深山老林,他能产生意识么?我们意识是我们的大脑对我们所处的社会进行反应最终形成的,缺一不可。所以,这一问题比较复杂,不是我们现在能解决的,各自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言有所据也就可以了。
上面的两个问题都是第八小组问的,他们的摘抄也很有意思:“我”是一个反馈循环,意识是大脑中神经通路将信息传递回自身的递归过程。我们是反馈循环么?还是有什么“物质”大脑之外的东西左右了自我意识?灵魂使用软件制成的么?这一句话,有个同学都没有读通,但是也有同学在其中看到能和前面联通的内容,他想到了前面对于生命隐喻:一开始是泥土,后来是水,还有机械和电力,最后又是赛博格。这里也是一个对生命的隐喻。我们回顾了一下前面对于生命隐喻的描述。这个句子没有深入讨论,其实事后想想,这句非常重要,是对前面的一个联通,也是对后面的一个开始。这里包含了一个物质和心灵之间的矛盾反映了人对自身认识的困惑,这一点很多学生在读书笔记中也表达出来了。这一个在后面的讨论中应该再提醒学生关注。
讨论到这里,其实快下课了。我们有讨论了两个问题,其中最后一个问题是匆忙带过的。第一个是:为什么说与机器结合,就必须放弃自己的人性?这里学生的说法我有点遗忘了,最后我们倒向了现代电子社会的消费主义对人的异化,这一趋势继续下去,人性会在机器的不断侵蚀中逐渐消失。在人性之中,最重要的可能就是理性了,消费主义销蚀的也正是理性。但是吊诡的是,人性的消失其实也是人性的一部分,这是矛盾,也是困惑,不需要有什么解答,这种永恒的困惑永远引发我们的思考。
还有二元论的复仇。这里就要联系第五章来讨论。学生找到了第五章的描写,在第66页,18世纪笛卡尔分离了精神实体和物质实体,但是在卡普格拉综合症上,“脑科学又试图挑战这种二元论”。物质和精神的边界再一次模糊。可是,到了第六章,对赛博格的描述中,人类“重新性一为混合生物,一般是可以抛弃的肉身,一般是可以上传的心灵”,就是前面讨论的,肉体可以被抛弃,精神意识可以上传到机器或者网络中去,生活在矩阵中。“复仇”是一个比喻,这种二元论的二元分离,在一起在技术中实现了,但是,物质和精神是否可以分离,这个话题用没有结束。似乎技术的改进,总是会带来哲学上的争议,如此循环往复。
下课了,话题也没有讨论完,对于四五章逻辑的梳理,也没有进行,学生摘抄的句子还没有完全讨论到。有些学生没有问到的问题,我认为比较重要,也还要花些时间和学生在进行讨论。虽然是早上的课,第一节很热闹,第二节显得有点精神不济,但是讨论还是比较顺畅的进行,大部分同学还是跟着讨论,也能有自己的看法,当然也有走神的,这就是教学的正常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