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伤的年轻人
每次去步行街闲逛,总会遇到一些发传单的年轻人,这些人不是学生,他们年龄和我差不多大,都刚进入社会不久,穿着打扮比较寒碜,特别落魄,最好的衣服可能是上学时穿的,并且现在依旧穿着。
他们家庭条件不太好,工作也不太好,在一座陌生的城市生活,为了评职称为了将来的薪资待遇,每天下班回来还要看各种专业书籍考各种证,每月的工资大半拿去报了培训班,扣除房租和各项生活开支,剩下的钱可能是负的了,别说谈恋爱,吃饭可能都是难题。
所以,他们找了各种兼职,一有时间就去挣钱,他们挣扎在这座城市。他们相信等他们熬过了这段时期,日子就会好起来。平庸的人是爱看鸡汤的,他们也怀疑那些鸡汤故事,他们需要被打些鸡血,也正是这些书给了他们向上的希望,尽管他们的未来过得并不一定好,甚至会更差。
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努力的意义依然存在。现实是可以击垮人的,但不是这个年纪,除非他们自己放弃了自己。
我有个同学毕业后从南京跑去上海,去做医药代表,住在公司给他安排的公寓,在杨浦区大学城附近。
他没有具体的上班时间,工作时间是很随意的,自己安排,把自己该干的事干完就成。他每天坐着地铁去上海各个区的大小医院,给那些医生推销他的药。只是他刚入行并不太明白这一行的规则,做得并不是太好,也没挣到什么钱。端午过节,他也学着他的同事给医生送粽子,送咸鸭蛋,暗地里包红包,光是在医生身上支出的钱已经是很大一笔了。
他经常打电话向我抱怨,诉苦,一副愁眉苦脸的模样,每天晚上扔一地的烟头。他问我有没有想过到了年老的时候,回首往事时,发现当年吹过的牛逼一个都没有实现,那时会是什么心态。
我说我不知道,我不想去考虑这样的事情,到了那个时候我们总有理由,仅仅是安慰自己的话就有一箩筐。
我不知道这个世界怎么了,变化这么快,我怕自己赶不上它。在社会混上一两年可以让我对前二十年的人生彻底失望掉,不公和不平更是司空见惯了。
我知道很多在一线城市打工的人几乎每年只回一次家,回家要坐几天几夜的火车,有时候甚至买不到火车票,一路站着回去。他们从很偏远很落后的地方出来,将来并不是要回去那里,只能往前闯,尽管头破血流。
当地人不认同他们,不觉得他们是这座城市的人,他们这些外乡人,付出了当地人十倍百倍的努力都到不了他们的起点。他们又从这座城市漂去另一座城市,只为了让自己生活地更好一点,还未年老就先白了头。
因为写作的缘故,我认识了不少作者,他们并不是太有才华,文字功底也并不是特别好,也没碰到什么机遇,就连炒作都没人想炒作他们,他们之中或许出过一两本书,反响却平平。他们的结局或许会跟当年放弃写作的文青一样,成为一个平庸的中年男人,劝诫着后生小辈别走这条路。
“文艺青年”不是什么好词,它更像句骂人的话,它代表着固执、迂腐、无能。然而他们只是一味地写着,并且写了很多年,也许十篇文章里只能写出一篇好文章,他们也真是勤奋,真的写出了不少传播量很广的文章。
我们这一代人最年长的都已经26了,他们之中有的碰了不少钉子,并且碌碌无为自怨自艾着,有的厌倦了这个社会选择了去死。我曾读到一句诗,“本命年是一道坎,我怕自己过不去”。这个诗人真的没有过得去。
周星驰当年跑龙套的故事,我听着腻了,但这个励志的故事,让不少人坚持着希望,就算是我每次百度他电影的时候,都会特意浏览一下他的简历,计算着他在我这个年纪的时候在干些什么,我在他这个年纪是不是比他混得要好点。
年轻人是迷惘的,年轻人也是忧伤的,我们洒了热血,狗血盖上,我们付出努力,毫无成效,一进入社会就被逼迫着成熟,一做错事就被骂得满身怨气,一不跟上就掉了队。你的家庭不好,你父母这辈子没成功过,周围的亲戚还不如你父母,你想跟你父母一样吗,你说你不想跟你父母一样,于是你才这么拼。
我认识一个东北姑娘,她在哈尔滨,她今年毕业了,学的是幼教,毕业后去广东执教,她去的是一座小城市,比不上哈尔滨,但她不去不行,不去就没工作了。
我说,要不你改行吧。
她说,去东莞改行吗?
我说,要我来光顾你吗?
她说,给你个VIP?
我说,你真是一坨温热的翔。
她说,你还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