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在学生时代,身边或多或少都有几许美术生和音乐生。大部分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差等生,只有成绩差的学生才去学美术学音乐。我们对此往往投去异样的眼光:这是一群任性散漫不学无术的人,他们开放,不守规则,惹是生非。
然而,当我们毕业后朝九晚五伏案工作于四字方间的办公桌时,为了一个月两千块钱的薪水挤公交赶地铁时,为了拿单低三下四伺候你的所谓客户时,曾经的理想浪漫主义活生生的被现实所扼杀时,他们或许一套画具一部相机游画天涯去了,他们或许拥有自己的培训机构,画室,工作室,各大公司的创意工作者。不为薪水只为所爱,哪怕困难重重,也要笑迎未来。你与他的不同就在于他除了物质更有精神食粮的源泉,这并不是说普通生没有精神食粮。是人皆有灵魂,不同的是有人从事灵魂锻造者,有人置之不理。
上学的时候当我们对爸妈说我想学美术时,爸妈总会说:学那干啥,有用吗?只有学习差的才去学,毕业了也不好找工作。我想说美术跟成绩差有直接关系吗?然而在中国这种应试教育体制下,我们的学习好像只是为了考试,考什么就学什么,有用的就学;不考的,学了没用的一律不学。
这种本末倒置的思想观念在我们老一辈(或文盲)家长中残害了多少好苗子。
学习技能固然重要,但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思维方式才是关键。为什么有人在社会上游刃有余,你却畏首畏尾;为什么别人的idea层出不穷,你却成了人们常说的书呆子;为什么你除了工作就是工作,生活过得很乏味,别人却生活丰富多彩。这一切的一切不无原因。
学习艺术是为了把我们的生活过得艺术,它是一种素养,一种精神伴侣,而不是你所谓的有用没用(你所谓的有用没用不就是能有好工作或者挣大钱吗)。当然也有很多人就是为艺术而生,用一生去从事艺术的工作者。
即使现在我们这一代年轻人也或多或少存在异样眼光。等自己工作了又羡慕学艺术的,可当自己有了孩子,还是会回到过去老观念,希望自己孩子好好学习文化课,学习其他没用。说到这种现象我有种哭笑不得的感觉。我的朋友们,什么才叫文化课,知识不等于文化,但文化肯定包含知识艺术。我就纳闷了,你自己啃过的烂馒头为啥还要喂给下一代。
对比中外教育你会发现,欧美教育在少儿时期特别重视思维开发和天性引导,让孩子体验生活,激发活力,懂生活,爱生活。他们一年的书本知识储备在中国孩子这会被压缩成一个月去解决。中国孩子已经成了知识储备库。然并卵,同样一个知识点,国外孩子会对此充分吸收,举一反三,发散思维能力很强。反观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人记忆能力确实强。欧美特别注重孩子在艺术方面的培养,这就好比一副药的药引子,变形金刚的能量体,至关重要。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正直的人,每一份无害于社会的职业都需要被尊重。不是我们学的专业没用,而是我们把专业学死了。每一种职业做到极致都会成为一种艺术。艺术不是技能胜似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