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晨读内容让人爱恨交织。一来这个主题让人人有话说,真的想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另一面却是时间仓促并能力有限,难以做到充分表达。鉴于此,就权且一点切入,粗浅谈谈涉及写作「目标」的话题,即写作成功的第一推动力是——感情。
巴金曾经说过“我写作,不是因为我有技巧,而是因为我有感情,是强烈的感情让我不得不拿起笔”。一语中的!写作,尤其是文学写作,情绪的推动是引爆点。鲁迅为唤醒麻木的人们而写作,史铁生为对抗残疾而写作,张扬(《第二次握手》作者)为讴歌真情而写作......即使是最讲求平实、准确的新闻写作,也离不开情感的推动,那些战地记者的舍生冒死、抗灾一线的前方记者,无不怀着对事实真相的强烈感情认真采访并写作。
具体到我们小灶群的晨读写作而言,大家只要稍加留意就能得出结论。那些得到最佳的,无一例外都是点燃了作者本人的创作热情,有感而发、真情实感的写作。一篇文章从不同的侧面可以有不同的划分,比方说:标题、体裁、主题、结构、语言等等,我在此权且把文章分为两大部分即“质”与“文”。“质‘’是指文章的内容,“文”是指文章的形式、即美化的部分。以我个人的观点,永远都是“质胜文辅”。众所周知,我国南北朝时期写文曾一度达到文章辞藻华丽、却华而不实的登峰造极的地步,以致让人厌嫌和唾弃。我们小灶群伙伴们写文,大家为了另辟蹊径也都在形式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比方用什么体裁形式、怎么配图等等。不过,形式终归是为内容服务的,那些形式好而又得了最佳的,只能说是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而不是形式的一家独大。我记得有一篇关于如何着装的晨读内容,当时我确实看到不少小伙伴文章中大量运用了服装图片,宛如时装杂志,的确比较夺人眼球,但那天的最佳却是一篇很平实的文章,文章的点评也指出一篇文章的重点始终在内容,内容的质量决定了那篇文的胜出。
再来说说我本人的写作新得。我第一篇面向公众的处女作是高中时期-------高三。一天中午听广播,山西人民广播电台播了一段《梁祝》的音乐,然后面向听众征文,有点文配音的意思。当时,我正被一段朦胧感情困扰,一方面两个月之后就要高考,不可以分心,另一方面自己又对一个男生生出好感,听到这个征文后,我就忍不住写了一篇小文《纯情》,把我的感情升华到更有意义的方向上去。征文寄出后很久没有回音,忙于考试我也将它淡忘,不过,写过这篇文之后我的心一下安定了。一天下午到教室,听同学们都在议论纷纷,后来才知道大家无意中在广播中听到我们班级的名字,但由于意外,大家都不知作者是谁(当时的笔名是:洁琼),不久我就收到了省台寄来的荣誉证书。
其后,大学期间我们开设有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这个比较无聊,大家兴致都不大。一天,我们新闻老师说写文学稿的机会来了,看看你们几斤几两。主题是关于纪念抗战50周年的纪念稿。正好我有这么个题材,放暑假的时候看抗战电视剧,我外婆有感而发就讲了她们小时候的故事,我就以这些故事写了《写给第50个春天》,结果新闻老师兴奋异常,用了一节课做范文点评。
之后,考虑从文谋生不易,搁笔多年,偶尔写点小文聊以自慰。直到,2014年看了《致青春》,才重新点燃我的写作热情。之后给某公众号写文,发了《春节------回不去的故乡》、《小女子成大器的不二法门------越过情殇》、《聊聊苍井空进阶为苍老师的那些事》等文,应该说每一篇都是我真情实感的写作。
作家孔庆东说“观察你的生活,这是现在做练习,以后当作家的宝贵的财富”。我们每个人都要立足生活写作,写出深刻的引起读者共鸣的文字。
参考书目:《完全写作指南》[美]劳拉·布朗
(后记:这篇文写得很仓促,有些内容来不及上去,我打卡时已经6:56,只能赶快结束,算我的初稿,以后有空再来完善,比方说晨读感悟大家觉得写不出的成因、群里小伙伴写作的盘点、写作和热爱的关系等等。另外,也来不及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