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成都》再次点燃成都人的自豪感
昨天参加朋友宝宝百日宴
席间嘉宾表演的节目也有《成都》
这是一种情怀 也是一种狂欢
当这种热闹退下后
作为在北京生活了四年多的山东人
而今举家迁往成都
期间的酸甜在找工作期间淋漓尽现
虽深知成都与北京的差距
不过如果给这差距打个分数
顶多是1:3
即北京为成都资源三倍
应该也算一二线城市差距吧
毕竟两者人数也就相差一倍
当寻求工作岗位时
发现这其间差距绝非3倍
至少有十倍还多
也明白了当时在原东家
为什么猎头客户都是北上广深
连成都 杭州 这种城市都没有开发
对一二线城市的区别还只在凭空层面
其实低估了这种差距
外来人口以及资源倾斜带来的差距
岂能用单纯的想象去衡量
想到了一个培训时经常使用的案例
给你一张足够大的纸
让大家想象进行对折
当对折到第五十次时大约是多厚
有的说有一张桌子那么高
有的说差不多喜马拉雅的高度
也有说赤道的长度
大家虽然已经发挥了充分的想象力
仍然没有猜到结果
这个厚度相当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
是1.5亿千米
如果不进行计算只单凭想象
无法想到有这么长的距离
对于外界的问题
大脑通常会通过概括的方式偷懒
这也是一种环境的适应
按照认知心理学的观点
大脑是不善于思考的
平时使用多数是提取和匹配的功能
比如让大脑计算258乘以525
很难很快获得结果
而为什么计算258+525会较快呢
因为大脑的处理数据的即时容量是7+-2
如果还没有超出这个容量
大脑还是可以勉强处理的
面对复杂的情况时
大脑经常做的是从记忆库里提取信息
像刚才折纸的问题
大脑之前没有遇到过
加之计算容量超出基本运算容量
便产生“宕机”
最后干脆随意给个想象的结果
关于成都与北京的差距
由于大脑没有做过数据的分析
又无法在“内存”处理这个大数据
大脑就凭经验给了一个结论
就是想在想当然得结果
遇到找工作等具体问题时
便可以在实践中进行检验
最后纠正大脑的认知
我也是用工作这个实例
在证实大脑的认知模式
面对而今的选择
我只能默默的忍受
选择成都发展也是自己的选择
这是家庭与事业的平衡
爬也要爬的精彩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