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主要说说陌生人的善意。这是我最近一直思考的问题。
几年前,我初学开车上路,一辆汽车跟着我们不停按喇叭,我不明就里,疑惑之间,人家把车开到和我并排,摇下窗户告诉我,你的后门没有关税,太危险了。
后排坐着老人和小孩,多么危险!多亏这位陌生的车主及时提醒我,避免了可怕的事情发生。
从那以后,我如果看到类似的情形,也会主动提醒他人。这是我接受过陌生人的善意后的主动回报吧。
我问儿子,这次上海之行遇到了成千上万的陌生人,你还记得几个?
儿子一下子没有想起来。
我笑了,那个夸你力气大的安检员,不记得了?
第二天的某段地铁入口,儿子拉着皮箱过安检口,安检设备近半米高,一位安检员看到皮箱在儿子手里提、放、拎、拉,一气呵成,情不自禁地说了一句话,小子力气不小啊。
不仅如此,皮箱如影随从跟着儿子上下电梯和走过各种通道。有的地方没有电梯,儿子二话不说,拎起就走。拉着皮箱走路的样子可能很帅气,当我说,皮箱由你来拉,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
这位陌生的安检员之所以被另一个陌生男孩记住,是因为他使用了赞美性的语言,让人家心情舒畅。
大家常以熟人社会来描述传统中国社会和当下中国,诸如熟人好办事,熟人不讲原则,其实,任何一个社会中的人与人相处,熟人因相知而更亲近是常态,太多的陌生人慢慢成了熟人,也有不少熟人慢慢疏远了。
当现代社会和国度间,人的流动性不断加剧,和陌生人打交道也将成为常态。最常见的是问路,我们尽可能热情详细地做好解释,如果不清楚,说声抱歉。
一个文明的社会,陌生人之间互相释放善意,而不是互排戾气。
昨晚看到一篇短文,写女孩在饭店打工曾失手将菜汁撒到了顾客身上,顾客站起身来连连安慰她,说这个很容易洗干净,不要紧。受到惊吓的女孩被震撼了,她对人和文明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样的涵养,无法靠说教一蹴而就,只能一点一滴的影响,一言一行的示范,这样的累积是慢的,却是坚固的,而最早的示范和影响无疑发生在家庭里。
地铁里还在不断播放语音提示,“请大家不要向陌生人出示自己的身份信息”,这种提醒是必要的。有人的地方,就有人性的差异。通过法律强制力,为了大多数人合理的自由而限制一部分人不合理的自由,大家都可以接受。
你能遇到的陌生人,只是人群的一小部分,却直接影响着你的生活乃至生命质量。对于他人,你是一个没有任何交集的陌生人,更可以做一个释放善意的陌生人,这份善意早晚还会回到你的身边。
今天第二次引用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教师和未来的教师,心中都要有一个理想的社会。理想的社会里,善意一定不分陌生与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