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两天翻阅了一些资料,包括心理学的书籍、得到《武志红的心理学课》,以及我两年前上的心理顾问课程资料,发现大家对“自我”的理解,以及自我的维度划分,都有比较大的差异。
这让我在写这个回答的时候迟迟不敢下笔,生怕自己说错了什么。也导致我这篇小文的进度堪忧,这两天的作业也写得有点痛苦。
今天回家路上,重新听了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回顾了他关于自我的那部分内容,他说一个人如果拥有独立的、真实的自我,就像是“本能排山倒海般涌来”。
我就突然明白了。我把我的“本能”堵住了。
无论怎样,要先把我的本能放出来——把我知道的东西先写下来,把我想讲的话先讲出来,把我体验过的感受先描述出来。
如果我坚持写作,一定也是因为我倾诉与分享的本能,而不是我要说出正确的观点。
什么是自我?
什么是自我?这个真的是一个难题,而且还很抽象。
首先,我们应该不会把“身体”当成是“自我”(当然身体很重要,没有身体的自我或意识就超出了我的认知范围了)。
那么“自我”应该是头脑中的一种意识或者感觉或者概念,是一个没有实体的东西,它承载了我们的认知、我们的感情、我们的体验,同时也牵引着我们过去、现在和未来。
在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中,不同的流派对“自我”有着不同的定义和理解。
我最喜欢和认同的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的鼻祖罗杰斯对“自我"下了一个定义:“我”,不是别的,就是一个人在过往时空里一切体验的总和。
在“我”这里,最核心的是“体验”,不是认知,也不是思想。
思想只是体验的镜像,反应的是我的体验,或者我对体验的认识。
如果我想要认识坐在我面前的“你”,不是听你怎么介绍自己,不是看你对这个世界怎么看,也不是问你对某件事怎么理解。
而是跟着你一起去经历你经历过的人生关键事件,体验你的关键体验,这样我才能够真切地认识和触摸到“你”。
或者我们有机会一起经历一件事,可能是参加一场活动,可能是进行一场旅行,在相同的体验中,我才能真实地感受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