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眼下有什么最让绝大多数中国人既爱不释手又强迫症般不用就会死的神奇产品,那一定非微信莫属了,而且没有之一。
据腾讯的数据,微信的月活跃用户数已达8.46亿,其中超过九成的用户每天都会使用微信,半数用户每天使用时间超过1小时,而且61.4%的用户每次打开微信必刷“朋友圈”……
这已经是一个堪称恐怖的概念了,至于恐怖成什么样,只能自己去脑补了。
什么是好产品,这显然就是。
1
如果把微信里的人分成两种,一种叫做上朋友圈的,那么剩下的另一种就是经常上朋友圈的。
的确是这样,现在这圈里的每个人,几乎都患上了一种叫做“微信焦虑症”的病,而且都还病得不轻,常常会这样——
不计其数的公众号上那些红色的未读数字跳得让人喘不过气来,生怕圈里随时发生的那些爆炸新闻娱乐八卦不知道的话面子不知道该往哪儿搁,辛辛苦苦发了个朋友圈却发现没人点赞或留言那叫一个失落,嫌吵想屏蔽提示又怕错过抢红包那简直是十分的闹心……
总的来说,一会儿不看微信,一定是怅然若失的样子。
2
有人说,朋友圈是个点赞台,这倒也十分恰当。
有些人,不管别人发什么,晒什么,装十几,通通上来就是一顿“♡”号狂按,似乎不这样就不足以表达自己的热情、客气、认同和赞赏,就不足以显示出自己的在意、关注甚至崇拜;
而有的人,又颇有几分执着的念头,特别在意别人的点赞,总认为自己捯饬了半天摆个POSE脖子都扭酸了拍了这些好照片、假装十分轻松地来了一场相当装十三的说走就走的旅行、又或者是辛辛苦苦整出一煲貌似原创的正确废话……别说是老友鬼鬼,即便你是路过的,出于礼貌也总该鼓励一下吧,甚至有时直白的求赞也生硬地植入进来,而且很自然地把“♡”的多少与人品的好坏直接相关起来。
其实,点上一个“♡”并不能代表什么,更多的成分只能说是一种客套,一种碍于面子的随手一举,或者是为了下次自己集赞而提前积攒的人品,只可惜好端端的一个“♡”号,就在频繁的客套中被点得廉价无比了。相反,那些疏于点赞的,也并不代表就没有礼貌,或者不关心,在他们的内心,有时候对于一些东西却是在意得不要不要的,只是不想被人看出来而已……
所以,也不要轻易地就被一个“♡”影响了路过的心情。
3
有人说,看一个人的朋友圈,就能看出他(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话有那么一点的道理,但更多的成分却是扯淡。
这要看怎么说,对于那些口无遮拦、口不择言、自己说的是什么都不知道的,这句话还真是对的。当然这是极少的个别。
但对于更多的人来说,朋友圈的信息,其实只是他(她)想给你看的内容,这些看着充满个性的自拍、心情、行踪、文字等内容,最多也只是其个人生活中的一部分而已,还不一定是真实的意图或原本的事实,况且还有一大部分的私人的生活、微妙的想法或不能见光的东西不愿或不想展示出来,而那些往往才是构成一个人的真实主调。如果以此就作为评判一个人的标准,把部分想像成为全部,甚至还动不动就上纲上线到道德、人品的高度,显然很容易就犯上了“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的低级错误,这当然是你的自由,但却相当地不客观。
但也有一种说法,听起来似乎也不无道理——你晒什么,说明你缺什么。也许吧。
4
有人说,朋友圈最壮观的景象就是转发,这话相当到位。
君不见,但凡一有个啥动静,朋友圈那是同一个内容一哄而上持续几天不停刷屏,有的是简单粗暴地直接转发,有的则附上自己貌似深刻的观点,有的呈茅塞顿开状、有的作无比感动态……生怕自己落后于别人而显得没面子,不同的是各出其招地转,相同的是纷纷以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方式表达对这个动静的关切,似乎不这样就不足以体现自己的与时代同行、与潮流同在,就显得自己十分的low和out……
其实看看这些转发的内容,无非多是一些还不知道是真是假的社会八卦,一些类似于成功秘笈、情感领悟、励志鸡汤、抒情美文、养生宝典、佛禅经文等等的东西,这些动辄就被冠以从某某名人大咖嘴里吐出来的所谓深度好文,且不说内容的真假与否,哪一个不是被N个公众号包装运作为100000+的阅读量,以此来标榜自己观点的主流性,而这100000+的阅读量鬼才知道是怎么来的,这些内容的真实性也只有鬼才会相信了。
明目张胆地蒙人也就算了,毕竟就有人愿意被蒙,但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常常还有些内容里面带着“转发N次好运降临或就能为谁祈福”、“看到不转走霉运”之类让人看着极其别扭的字眼,微信难道什么时候也义不容辞地充当起了神棍来了?对于这样的内容,最好的点赞就是直接拉黑。
转发就转发,怎么还搞得神神鬼鬼了?
5
也有人说,朋友圈是个让人极其容易感同身受的地方,的确如此。
这一点,在面对一些灾难性的事件时表现得极为彻底。当某一个不幸事件以一个声情并茂、感人肺腑的形象出现在朋友圈时,在还没有搞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其中的水分多少甚至是否读完全文都不一定的情况下,一看到朋友圈中有动静,就立马感同身受地把自己代入其中,纷纷转发、点赞、打赏以及捐助,以此来显示自己满满的正义感和爆棚的爱心,貌似很有正能量。
而在随后的事情发展中,往往又会随着情节的深入、反转而不断地被打脸,进而转为谴责和声讨。事情过去之后,在另外一起网络事件的发生里,又开始重复着上一次的体验,可以说,还是相同的配方,还是相同的味道,还是始终地乐此而不疲着。
有人说,这是信息爆炸引起人们分辨真伪成本提升而导致了能力弱化,其实这还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小扣兄倒觉得罗胖说的更为在理:人们已经越来越不关心真相了,更关心的是立场、态度和情绪。
是的,世上本来是有真相的,只是调查的人多了、喜欢道听途说评头品足的人多了,就没有了真相。所以,经验也反复地告诉我们,“据朋友圈的消息”往往也是靠不住的。
6
说了半天朋友圈的七七八八,其实都是些废话,没有贬低的意思,也极少褒扬的成分,更多的是围观和调侃。
但围观了半天却发现,所有的缺点都集中到了小扣兄身上。虽然小扣兄也学人家在朋友圈这个江湖里混着,但混得却是毫无“微德”,具体表现为“三不”:
不点赞:没意思。虽然不反感,但不喜欢用这种是人都常用的方式表达对某些内容的关注和认同,表达的方式其实有很多,可以是表情,可以是评论,甚至可以去抬扛,任何一种方式都比点赞来得更加直接和准确,但是不点赞,也不代表不关注,反而是有些人有些事连一个字一个符号都愿意去仔细琢磨;
不转发:没必要。自己觉得好的、喜欢的内容可以收藏,可以认真研读,转发并不代表对内容有多深刻的理解,也不见得以后还会去反复揣摩,反而落下人云亦云的嫌疑,没点技术含量;
不投票:没球用。在这个自古以来就热衷于各种名目的评比的国度里,花钱买个奖、按比例分配名额等现象比比皆是,评比本身已失去了任何实际的意义,而现在还要在这个鱼龙混杂、莫名其妙的朋友圈里让人、给人投票,这样的投票显然已经与投票本身无关了,还需要在这里显摆人品的也就不见得人品就真的好到哪里去了。
7
有人说,朋友圈就是个江湖,这样说似乎还不太接地气,小扣兄更愿意把朋友圈称为菜市场。在这个菜市场里,熙熙攘攘,各有各的套路,各自都可以随心所欲地装逼、显摆;在这个菜市场里,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各自也可以向各自感兴趣的去搭讪、示意;在这个菜市场里,谁也没有权利去指责谁,但谁都有资格去表达自己想表达的。
这个圈子,乍暖还寒,就看你怎么将息。
其实微信还是挺好的,收款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