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微课学习了气泡图,画了一幅有关爸爸妈妈特点的图。
起初,我理解错了,以为是让画出爸爸妈妈应该具备的品质,便一口气罗列出诸如“温柔、耐心、包容、坚强、多才多艺、责任心、见多识广、有力量、注重仪表……”等一堆的小气泡。结果是让画出自己的爸爸妈妈所具备的特点。于是,我的图,左边爸爸,右边妈妈。我先写了右边。一开始内心想到的多是负面的一些内容,渐渐地,想到了很多妈妈的好。接着左边的,这时却发现我是有多不了解爸爸,我竟然只总结出五六个他的特点。在两个人都具有的特点中,“他们都爱我”是我第一个想到的。写到这里有点感动,是啊,多久了,我把“他们爱我”这个事实丢在一边,只顾着埋头继续自己所谓“童年苦难”,而忽略了这三个生命中最本质、最原始、最纯粹的那种关系——爱!
平时,我的内心里早已画好一幅理想中的爸爸妈妈的样子,就像最开始写下的那些“爸爸妈妈应该具备的品质”一样,我勾勒了一幅几近乎完美的父母形象,并暗地里希望我的父母就是这样的。就像我们常说的“别人家孩子”,我也拿“别人家父母”在不断的苛责着我的父母。而当我的父母表现出一些宝贵的品质时,我却或贬低、或扭曲的去理解他们。当他们一遍遍对我嘘寒问暖时,我认为那是唠叨,却没看到他们是在表达“我爱你”;当别人随口说的一件事情,他们都尽心尽力的去做的时候,我觉得那是“没必要”,而不觉得那是“责任心”的表现;当他们由于穿了一件不太合适的衬衣,而不愿脱下外套,只能热得冒汗的时候,我会嫌他们不够洒脱,却没看到他们其实是很“注重仪表”;当他们摆弄不了手机来问我时,我因为被占用了时间而不悦,却看不到他们有多么想接触新的知识……
这次的图,爸爸那边只画了很少几个特点,让我真的很意外。原以为他的所思所想我都知道,却没想到其实对他的了解似乎很片面,很凌乱。在片面、凌乱的基础上,我还能确定我得出的结论是客观的、是准确的吗?
眼见未必为实!想法都是经过大脑加工的产物,而大脑,也是循着主人喜好的方向开展“工作”的。到底要一个怎样的结论,只有自己知道!这也许就是“心想事成”的另一层含义吧!那我到底需要“安怎样的心”,又想“成怎样的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