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效应:在认知科学领域,人们往往会对本质相同但表面看起来不同的问题给出不同的答案,这种现象称为“框架效应”。
决策1:假设,美国正在准备应对一场不同寻常的传染性疾病,疫情导致的死亡人数预计达600人。科学家提出了两种会带来不同后果的应对方案。如果采取方案A,那么200人将获救;如果采取方案B,有1/3的概率600人全部获救,有2/3的概率600人无一人获救。你更倾向于选择哪一个方案?A还是B?
决策2: 假设,美国正在准备应对一场不同寻常的传染性疾病,疫情导致的死亡人数预计达600人。科学家提出了两种会带来不同后果的应对方案。如果采取方案C,400人会因疾病丧生;如果采取方案D,有1/3的概率没有人因此丧生,有2/3的概率所有人会丧生。你倾向于选择哪一个方案?C还是D?
在上面两个例子中,最受欢迎的方案是A和D。决策1和决策2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它们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表述方式。认知吝啬鬼受框架效应影响,接受问题的不同表达方式,自主加工信息,而意识不到不同的问题本质上是一样的。这会使我们的行为、观点和态度屈从于他人设定的框架,个体的立场会因框架的变化而发生剧变。
在这个案例中,方案A和方案C是等价的。但研究表明,很多被试在决策1中选A,在决策2中选D。究其原因,被试在损失情境的收益与风险权衡中,是厌恶风险的。有一个假设认为损失比收益的效用函数更为陡峭。
关于框架效应的发生机制,丹尼尔·卡尼曼认为框架的基本原理是对给定表达方式的被动接受。呈现给被试的框架好比是一个焦点,被试在之后的思考或信息加工都是基于这个对焦点展开的,如果换一个框架重新对焦,会花费更多的心力。
总之,框架能够轻易地改变人们的选择,生活中我们会面临种种环境框架,开动脑筋,看清问题的本质,我们才能跳出框架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