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和意义是有区别的。
某人之所以要做一些事项的原因,或者说他为了得到某某结果(用问号表示),而这个结果对他来说,意味着自己认可的价值(用地球表示)。
上面这段特别标注的文字,就是目的和意义的关系。具体看两者区别的关键点:
目的是指想要的目标和结果。也就是说,目的是做某事的原因,或者是做某事为了得到的结果。
意义是用来表示对事物的情感重视的程度,或者表示对心中事物赋予的地位和含义。
意义比目的更进了一步,它表示的是通过做某事获得的某个结果对自己的价值。可以近似地表示为:意义是目的的目的。
在《孩子,为你自己读书》(一)中已经谈了读书的目的,那读书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读万卷书如行万里路,读书可以改变命运。
一、读书不仅是我们一生的良师益友,更是改变贫寒的优选途径
1.读书能够塑造我们的价值观,提升我们的思想境界
我们由不得自己选择,就生而为人。那么,我们到底要成长为一个怎样的人呢?这是我们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经常会让我们感到困惑——而读书就是解惑的过程。
当我们在书中寻找人生,就是在书中追寻自己的信仰。
东晋后期的大诗人陶渊明,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陶渊明饱读诗书,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因为国家的动乱,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在书本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地攀附权贵,所以他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格格不入。
陶渊明最初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职回家了,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担任彭泽县令。
有一次,县里派长官来了解情况。 有人告诉陶渊明说:“大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地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说完,陶渊明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
此后,他一面读书,一面参加农业劳动。后来时运不济,他的生活很是拮据。但他始终不愿再出仕,甚至连刺史送来的米和肉他也不接受。最终陶渊明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却给后人留下了数不尽的文化财富。
像《桃花源记》他就表达了对没有战乱,没有贫困,人人都能安居乐业,人人都能和谐相处这样的和平美好社会的向往。
陶渊明正是因为不断地去读书,才让自己的思想境界有了提升,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陶渊明明白了人生的意义,他所坚持的一切,就是他生活的意义。原本他可以活得舒适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人格和气节为代价,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因为他要的是心灵的自由,也是人格的尊严。
书本中有很多思想,这些思想会教会我们做人,会教会我们成长。更重要的是,在书籍中,我们能够我到自我。很多人在书中学会为人处世,在书本中找到知音。我们读书,知道了伯牙子期的故事,知道了精神上的交流对于人们来说是无比重要的。
我们读书,知道了《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的坚持,知道了人生的意义。我们读书,明白了人生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奉献和坚守。
我们人生的价值,就在于坚守善良的本性,做一个利他之人。
当一个人读书读多了,自然就会受到书本的影响。这就是“量变引起质变”,如果不变,那就是因为读书还读得不够多。
2.读书是改变贫寒的优选途径
(1)读书能够让人换一种生活方式
如果没有读书,没有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渠道,绝大部分的人都只能像自己的祖辈一样生活,没有办法摆脱贫寒。
读书是我们摆脱贫寒的最便利的渠道。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刘老师在县城的高中教书,带了很多的学生,前几天有个学生回来看望刘老师,刘老师看着眼前这个意气风发的人,完全联想不到这是当年那个刚入学时候的孤僻孩子。这个学生跟刘老师说了自己的经历和感悟:
刚上高中那会儿,我除了高兴,每天的压力特別大,我父母为了让我上学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父亲当时在工地砌砖,靠着一点儿工资养活一家三口,我们家除了过年,吃肉的次数两只手都能数得过来。我妈也不上街闲逛,因为街上摆卖的东西也买不起,我爸也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因为没钱。
我一直很努力读书,爸妈说只要我在学校的成绩一直在前几名,就供我读书。后来经过三年的努力,我终于考上了全国前几的大学,但是我爸妈为此借了很多的钱,把一辈子的积蓄搭了进去。大学四年,我学到了很多,但是除了读书之外,我和其他人的差距依然很大。我为了追赶他们,在大学四年的时间里,不断学习新的东西,从专业到实操,我都尽可能地去做到最好。最终才能够在大学毕业之后找到心仪的工作,工资不错,也有发展前景,我买了房子,也结婚生子了,虽然还在还房贷,和有钱人的生活还差很多,但是我过上了和我爸妈完全不同的生活。
有一年回老家,偶尔听到邻居在教育自己家的小孩,说要跟隔壁叔叔学习,好好学习,将来上大学,过上自己喜欢的生活。直到那时候我才发现,在不知不觉中,我已经超过了周围的人。我靠着读书摆脱了贫寒的命运,我带给了我爸妈更好的生活。
这样的例子在社会上上演了千万遍,学生可以通过读书,实现鲤鱼跃龙门,考上高校,毕业后成为社会精英。世界上有很多人,他们都是通过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自己的生存环境。
也许我们不能通过读书彻底改变自己的人生,不可能实现一步登天的传奇,但是我们能够通过读书在某种程度上改变自己的命运,让自己有更好的生活。
实际上,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出身平凡,只有依靠自身具备的技能和素质,才能立足于这个社会,而读书则是学习技能和提高素质最有效的途径。
(2)读书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我们来看看新东方俞敏洪老师的例子。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俞敏洪和很多青年一样,进入学校读书,准备应考。当时高中只有两年,他进入高一的时候,高一的课程马上就要结束了。在1978的高考中,他的英语没有及格。即便如此,他依旧没有放弃,而是利用自己的所有时间抓紧复习。1979年,他再次参加高考,但是因为英语录取分数的提高,俞敏洪再次落榜。
但是他仍然没有放弃,在下一年的高考中,他仅仅用了四十分钟就交了卷,为此,英语老师还抽了他一耳光。
但是分数出来后,俞敏洪的英语考了 95分,他超过了北大的录取分数线,顺利地进入了北大。在北大,他是全班唯一一个从农村来的学生,因为不会讲普通话,他从A班调到了C班。
俗话说“知耻而后勇”,在北大的四年里,俞敏洪把全部的时间都花费在读书上,不管是文学、哲学、社会科学还是自然地理等书,他都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四年的时光里,他读了大量的书,这为他以后的创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俞敏洪在一次给北大学生的演讲中说:“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成长的过程虽然不同,但都是由痛苦堆积起来的。我上大学的时候感到极其自卑,但我清楚一点,就是要多读书。好运气不可能持续一辈子,能帮助你一辈子的东西只有你个人的能力,因此,年轻人要多读书,这是你成功的最佳途径。”
美好的青春年华正是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大好时光,是不能够虚度的,肯用心读书的人,一定会在将来大放异彩。勤学苦读是一个人活得成功的一大法则,也是改善人生地位的最好的方式,因为知识之光能够引导一个人走向成功之路。
谁掌握了知识和技能,谁就拥有了走向人生的通行证。人们正是通过读书获得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验、提高素质,从而改变其认知、做事、生活、生存和处世的能力。
不管何时,我们都要读书,并且要努力读书,用知识来充实我们的头脑,用知识来铺垫你走向成功的道路,创造出属于你自己的精彩人生。
二、读书能给人向上的力量,读书是真正的幸福之本
一个真正读书的人,他必然能在不断的学习中激发自身的潜能,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达成一个目标,然后再一次去努力,去实现更高的目标。如此螺旋式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最终超越自己,到达自己理想的人生高度。
1.读书获得的力量就是不甘于现状。
学习能够让我们获得一定的成就,往小的来说,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奖励,得到了成绩,得到了各种证书。然后才有资格去更好的学校,去按触更多的人。每一步的学习成果都能给我们带来新的未来。
我们可以通过读书学习获得不断向上的力量,而这股力量会让我们不甘于现状,进而不断努力,来改变当下的环境,改变自己的命运。
著名导演张艺谋曾经在农村插过队、当过国棉厂工人,但是他不想这样过一辈子,便利用课余时间读书学习,后来觉得摄影不错,就买了照相机,看了很多摄影方面的书。高考恢复之后,他破格进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学习。
那时候,一般情况下,从摄影系毕业后都会被分到电影厂,先做上若干年的摄影助理,之后才能成为独立的掌机摄影师。但是张艺谋觉得这不是自己想走的道路,便开始偷偷地学习,看一些导演方面的书,还尝试着写剧本,让导演系的同学给点评,这才使他日后由摄影转向了导演。
张艺谋认为,一个人必须有不断学习的精神、勤奋的态度和坚定的毅力,否则就会走进死胡同。
试想一下,如果张艺谋没有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也许还是国棉厂的一名工人。可以说,是读书让他有了不甘落后、积极进取的力量,让他勇于改变自己的现状,并且鞭策他成为著名的电影导演。
读书能够带给我们的是前进的力量,除此之外,更多的是对生活的追求,古人云:“学然后知不足。”就是说只有通过学习读书,才能知道自己知识的缺乏,当知道自己的不足后,才能反思,才能反过来要求自己,通过读书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我们在不断的学习中,去丰富自己的学识。当满足了眼下的需要时,就要追求更高更远的目标。
很多时候,读书就是人们在书本中找到了自己向往的生活,然后从中吸取力量,不断向上。所以,读书能够让人不断地把理想转化为现实。
当然,我们不能仅从书本上学,还要从书本外学。在书本中找到知识后,也要勇敢地去探索生活中的现实,正如我们所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这个过程中,相信我们每个人都会拥有一种激励自己不断向上的力量。
三、人生需要智慧,智慧源自于多读书
从前有两个木匠,技艺难分高下,国王突发奇想,要他们三天内雕刻出一只老鼠,谁的老鼠更逼真,就宣布谁是技术最好的木匠。三天后,两个木匠都把自己雕刻好的老鼠呈交了上去,国王请大臣们帮忙一起评判。
第一位木匠刻的老鼠栩栩如生,连胡须都会动,第二位木匠刻的老鼠只有老鼠的神态,粗糙得很。大家一致认为第一位木匠的作品获胜,但是第二位木匠说:“猫对老鼠最有感觉,要评判我们雕刻的是否像老鼠,应该由猫来决定。”
国王想想也有道理,就叫人带了几只猫上来。令人出乎意料的是,几只猫都不约而同地向那只并不灵活的老鼠扑了上去,又是啃,又是咬,却对旁边那只栩栩如生的老鼠视而不见。国王只好宣布第二位木匠获胜,但是国王很是纳闷,就问道:“你是如何让猫以为你刻的是真老鼠呢?”
第二位木匠回话说:“其实很简单,我只不过是用混有鱼骨头的材料雕刻老鼠罢了,猫在乎的不是像不像老鼠,而是有没有腥味。”
这便是生活的智慧,可见掌握的知识越多,就越容易产生新的联想以及新的思维的碰撞,不管是人的创造力还是见解力,都能够让人们在一定的时间内见到更好的自己。所以,我们不要拘泥于按部就班的学习,要有一定的灵活性。我们要多读书,保持头脑灵活,打破常规思维,在读书中找到真正的智慧,让命运发生改变。
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真正高明的人,就是能够借助别人的智慧,来使自己不受别人蒙蔽的人。”一个人获得智慧,感悟人生,不可能只是依靠自己的个人经历和实践,还需要利用前人已经积累的经验。而学习前人的经验,最好的方法就在于读书。其实对于任何人来说,读书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它能够让求知的人从中获得知识,让无知的人变得有知识。
再看一个例子。
杨修是三国时期有名的才子,但是他最终的结局却让人惋惜。
当时曹操正在攻打刘备,当时在汉中的刘备兵力很强,加上又是刘备兵力最鼎盛的时期,而曹操的军队来晚了,没有占据地理优势,两军相持不下。因为战事的不顺,曹操心里很烦躁,曹操知道汉中未必能攻下,就想是否需要退兵。
正好是在吃饭的时候,一个士兵进来请示曹操,今晚的口号用什么。曹操正在吃鸡,刚好看到了盘子里的鸡肋,就说:“用鸡肋吧”。等到口令传下去,杨修就开始准备行李了,不少士兵看到了也就跟着一起整顿行李。夏侯惇知道了就问杨修为什么这么做,杨修就告诉他:“丞相用‘鸡肋’来做口号,鸡肋这种东西吃着没有味道,但是去掉又非常可惜。现在‘鸡肋’,代表的就是汉中啊,我想丞相心中已经有了退兵的心思,而且我军的粮草不多,估计马上就会退兵。现在收拾一下,到时候就不会慌乱了。”那些将士也都觉得杨修说得很有道理,所以都回去收拾了。
等到曹操出来巡视,看到自己的士兵都是一副准备回去的架势。了解详情之后,就以扰乱军心为由杀了杨修。
杨修是聪明的,这是不能否定的。他少有大才,饱读诗书,自然不会是一个笨人。但是杨修过于聪明,以至于他失去了大智慧。
在那个年代,那样的境况,杨修的行为犯了军中的大忌。
为入处世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人生的智慧。读书是用来学习知识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学习中寻找智慧,不断地完善自己,不断地去学习。
四、读书是人生最好的机遇,不读书的人会被社会淘汰,读书成就美好未来
南森说过这么一句话:“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人都是向往知识的,一旦知识的渴望在他身上熄灭,他将不再成为人。”这是他对读书的见解,表现出了他对读书的重视。
社会的发展是我们可以看到的,过快的发展速度要求人要有更高的综合素质和更强的能力。我们想要不被社会淘汰,想要跟上时代的潮流,就必须去读书。
成功的人都是热爱读书的人。读书不一定能够使我们成为有钱人,但读书一定能使我们获得精神上的富足,真正的富足不是堆金积玉,而是内心的富有。
一个热爱读书的人,即使在穷困的环境里,也依然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这也是读书另外的意义所在。
父母之所以要求孩子读书,是因为他们希望孩子能够有足够大的格局和眼光去看待未来的生活,能够在未来的人生中看清楚自己要走的路。
一位父亲是做餐饮起家的,目前经营着四家店,算是标准的成功人士。奇怪的是,他本人并没有上过一天学,但对孩子的学习却特别重视。
当他聊到孩子的学习时,感叹道:“很多人不理解我为什么这么重视孩子上学的问题,他们对我说,你看你,从小没上过一天学,不也闯出了一番名堂了吗?可我心里明白,他们说的都是错的。”“他们光看到我现在的风光,觉得没文化也能当老板,但是他们不知道我吃了多少没文化的亏。刚开始我做点儿小买卖,确实不需要太多的知识积累,只要肯干、能吃苦、有点儿小聪明,就能过得不错,但真正把产业做大之后,遇到的问题就不是光凭小聪明就能解决的了,那时候我才真正认识到读书和不读书之间的差距。很多令我十分发愁的问题,会在专业书籍中找到解决办法。现在我也会找一些相关的书来看,但是因为底子薄、积累少,在眼光和大局观方面,还是有所不足的。现学现用还可以,但是要想往深的地方挖掘,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位父亲不想孩子走他的老路,也知道读书的重要性,读书不是成功的唯一途径,但它是可以选择的捷径。
读书是一件影响孩子一生的事情,孩子能在其中学到为人处世的道理,也能在其中看到更大的世界。读书能让你学习别人成功的经验;同时,也能让你吸取别人失败的教训。读书就是拉开人和人差距的因素。
好好读书,读书是一种积累,是人生的一种积累,只有读更多的书,才能遇到更多的选择。读书永远不会无用,因为书本中所包含的世界,是我们许多人用尽一生都无法看尽的。好好读书,我们就能在未来的人生旅程中看到更大的世界,能够有更多的选择,能够成就我们美好的未来。
前几日的同学聚会,我看到了阔别多年的同学。很长时间我都没有认出他来,直到他叫我。我很难把眼前这个面庞臃肿、头顶光亮、大腹便便的中年男人与当年那个阳光帅气的男孩儿联系到一起。
初中毕业那年,所有人对自己的未来都没有明确的打算。这个男生,除了学习不大好,人缘、体育等方面都很好。初三下半年,班里的多数人都在为升学考试忙碌,他却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没多久,我就听说了他要退学的消息。问他为何,他说自己学习不好,对他来说,学习太难了,那个时候家里人已经为他找了一份不错的工作,跟着别人当学徒。
“不用费脑子的事情比较适合我,读书太苦了,家人给我找的这条路对我来说相对容易一些。”当年那个这样说的人,如今也都变了。
那天他是带着他的儿子一起参加的,小男孩儿隐隐约约有他当年的模样。酒到深处,他挨个敬完了同学酒,然后把孩子拉到身边,对孩子说:“你一定别学你爸,好好读书,你想读多少年爸都供你。”
后来我才知道这些年他过得并不像他退学时说的那么容易,学徒当了一半就无疾而终了。他另找工作,却因为学历不够,只能在工地搬砖、送快递,几经辗转,最后拉了几个同乡,干起了小活儿承包。他说那段时间很苦,一两个月回家一次,见了面舍不得孩子,有时候真不想走,但想想为了孩子还是要出去。当年以为自己选了条容易的路,等真正到了社会上才知道,读书才是最“容易”的那条路。
时间的增长会不断扩大读书的人和不读书的人之间的差距。现在大家能够进入到市二中豪丫校区学习,这是一个非常宝贵的机会。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学校的不同,会导致在入学之后,学习进度不同、内容不同以及深度不同,学习的氛围也有差距。往往越是好的学校,学习的进度越快,内容越多,程度越深,学习的氛围越浓,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也更加明显。在这样的氛围下,每个人都在努力,读更多书,学习更多的知识,以此来充实自己。
青春期正是能够全身心读书的时间,这个时候,世上再也没有别的东西能够像读书这样具有巨大的力量。孩子,你要为你自己读书,为自己美好的未来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