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降,还是抵抗?
陈章
去年,《广东公安报》刊登的皮志强先生《南宋状元张镇孙》一文,有段较为“另类”的说法:
“张镇孙任广东制置使不久,广州被围。当时元兵势不可挡,张镇孙纵有三头六臂也无法挽回败局,为了使城内百姓免遭杀戮之苦,他冒着被千古唾骂的危险,向元兵投降。广州城和平易帜,城内无一人被杀,而当时潮州等城则被一洗而空。”
皮志强先生最后一句语焉不详:潮州城被“洗”的是否仅仅是财物?老百姓遭杀戮否?从历史看,大凡举城投降,胜利者兵不血刃而得城池者,一般不杀戮;抵抗愈强烈,城破后遭杀戮便越厉害。三国时代刘阿斗和周谯君臣,便是考虑到这一点,才决意向魏兵投降。一般国家或政治集团,都是在主力被歼灭后,才被迫投降的。当时蜀军主力尚在,虽被姜维屯于剑阁,但邓艾父子一路疲兵,虽临城下,并无多大战斗力。只要刘禅亮出“誓死捍卫刘汉政权”的口号,将主降派周谯杀头祭旗,成都城内军民一心,与魏兵决一死战,守至姜维回师救援,一般应无问题。虽然从天下大势看,当时西南方的蜀吴两国,迟早要亡于北魏,但只要刘阿斗不惜牺牲西蜀几十万军民的生命,苟延残喘多做几年或一年半载皇帝,并非全无可能。鄙人历来推崇刘阿斗,就是因为他在自己手下兵将尚未拼光之际便“主动退出历史舞台”。冷兵器时代,杀人三千,自损八百。刘禅及早投降,可以使敌对双方几十万家庭幸免家破人亡啊!
千百年来,我们的习惯思维是对刘阿斗、张镇孙这一类投降派持批评、否定态度的。歌颂的是张巡、许远(唐代)这类抵抗派:一直抵抗到粮食断绝,便搜罗鼠雀充饥,再下一步便将妻妾宰杀煮熟充当“军粮”。如此残忍的做法,一般史书都是作为“正面事迹”歌颂的。正因为古往今来以尊抵抗派为正统,皮志强先生上述那段观点“另类”的说法,才使我特别关注,并引起共鸣。我也认为,南宋张镇孙率广州军民向元兵投降,是深明大义之举。一个满腹孔孟之道,忠君爱国的封建状元,要做到这一点,比死还难。所谓“文死谏,武死战”,倒很容易做到。因此皮文才有“张镇孙冒着被千古唾骂的危险”一说。如果当时张镇孙一味考虑封建名节,矢志当一名名扬千秋的“抗元民族英雄”,率广州军民焦土抗战,不但宋元双方要死伤很多人,恐怕广州市,也不可能是今天这个样子了。
当然,该观点涉及政治、历史、民族、道义、主权、个人生存权等等问题,远非我辈三流业余作者所能说得清、道得明的。{粤海风2003年02期\陈章}
[如今在此可以讲明,凡是枪杆子里面出的政权,此方程无解。要不,哪来“内战无英雄”一说?如何解释刘伯承元帅反对家人看“三大战役”的影视。…………有谁读过赵无眠先生的汪精卫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