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崇达,一个来自闽南小镇的年轻作者,用他独到的视角讲述了那些深藏于小镇心脏的故事。
在他的笔下,小镇生活的千疮百孔不加任何掩饰,那赤裸裸的现实让人感同身受。你会感觉你也在走他走过的石板路,你也在骑着摩托车沿着海岸奔驰,你也曾面对父母让你无法理解的行为,你也由不相信鬼神到似信非信,画面比电影还清晰,感受如同自己正在经历。
他的无奈、迷茫、纠结,你同样曾经经历过或者正在面对。
从整本书来看,蔡崇达紧紧围绕自己周边最熟悉的人展开:倔强的残疾父亲、对生活勇敢而又无助的母亲、被小镇保守观念扼杀生命的张美丽、童年的小伙伴们......仿佛我也曾在自己的生活中见到过他们,可是却通过他的眼才看懂了他们。看着他的文字,你会不自觉的去映照自己的生活。
开篇以裹脚阿太的人生哲学叙述开来: 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如果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是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才。这或许就是《皮囊》这个书名的本意,我们都是裹着皮囊行走于世间的孤魂野鬼,终其一生,只为寻找一个安宁的归宿。这样的开篇奠定了这本书沉重的感情基调。
果真,母亲对于修建房子的执着,父亲对于正常行走的渴望;家庭的重担;张美丽的悲剧;玩伴们暗淡的结局。一个个刺激你的泪腺,仿佛你也经历着同样的过往。书中写父亲母亲的几个故事背后,不难想像出这个家庭所经历的苦难和挣扎。当整个家庭陷入无边无际的绝望之时,母亲买了老鼠药随时准备自杀,结果被蔡崇达发现了,将老鼠药拿出来说要不全家一起去死算了。读到此处内心有些悲恸,记得小时候爸爸妈妈总是吵架,母亲总是嚷嚷不如死了算了,大声喊着我死了你就好过了,年幼的自己是多么害怕呀,那会只会哭的自己是多么的无助。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内心,现在依旧会有影响。所以,我一直讨厌总是争吵的父母,特别是在孩子面前不知掩饰。
可能由于我看过的各类小说比较多,代入感也比较强,加之有过类似的一些经历,读他的散文,勾起了好多回忆。那些都快要忘记了的事情,突然间都涌上心头。
书中多次提到神灵。我一直不相信鬼神。但父母一辈笃信魂灵,甚至相信命运是早就被安排好的。母亲常常在逢年过节去拜神明,祈求神灵保佑,家庭和睦、后代成才、身体健康等。买了新车要祭车;做了梦要解析并破梦;不同年份是否属相相冲,要去找算命先生破灾难。作为新世纪青年,对于母亲的行为我常常嗤之以鼻。
只到现在我才明白,神灵是否存在并不那么重要,心中是否坚信才更加重要。想想,在面对各种苦难时,都有神灵可以和你分担、商量。对于无奈的生活来说,或许也是一种巨大的解脱。
记得上初中那会,年轻的表哥由于摩托车事故去世了。悲痛的舅舅一家,不甘心。就像作者的母亲一样,去找“巫”,寻求答案。求学的我,并未看到那一幕,但是据现场人员描述,那巫人的声音和描述的事情,分明就像表哥在亲口描述自己的故事一样。
当我看到蔡崇达写到:
那巫人一拐一拐地向我们走来,我本一直觉得是骗局,然而,那姿态分明像极了父亲。
那巫人开口了:我儿啊,父亲对不起你,父亲惦念你。我竟一下子遏制不住情绪,号哭出声。
我突然就理解了这仪式于亲人的意义。他们的心里到底是怎样的悲痛和无奈?他们是多想再多知道一些亲人的信息?哪怕并不是真的。他们是多想了解逝去的亡灵在另一个世界过的好不好?在经历过这些之后或许能够得到些许安慰。
说实话,这本散文,更像是一本短篇小说集。特别后半部分。但是并不影响我阅读的兴致,我本就喜欢看小说。
张美丽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像是我曾看过的很多小说,让人扼腕痛惜,却不觉真实。
但是,无碍阅读体验,我依旧看的仿若身落其中,我甚至想要跳起来,去谴责那些害死她的愚昧的人们。转念一想,在那样的环境下,连她的父母都不曾理解过她一分一毫,就是这样的麻木才更加惊动人心。改革,总是需要付出一些代价,不是么?
那些童年的小伙伴啊,就是一个个故事的主角,当然,故事的结局都不甚美好。这一点也让很多人对作者提出了质疑,我说不上推崇也说不上厌恶。去感受一下笔下人的人生,也是不错的体验。
如果能够让阅读文字的人从中得到对自己的剖析,甚至读出泪来,那么你敢说,这个作者不算成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