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常常听到“原生家庭”这个词,而我从前没意识到这个问题。童年几乎无知无觉地长大,只知道长大,以为所有家庭中的孩子都是这样的。等长大后,才意识到自己有多幸运,也才看到很多人在童年时遭受的创伤在成年后依然迟迟不愈。
偶尔有人说:你的家庭出身一定很好。我起初是否认的。家庭出身好一般意义上家庭经济地位和父母的教育水平应达到一定高度,不过我的父母都是普通人。有一日与哥哥聊起,他说:当然是,我们的家庭确实可以称得上好家庭。
记得有一次一桌吃饭,母亲煨了一只鸡,我忽然不能理直气壮直接拿一个鸡腿啃。父亲说:“这是你开始觉得我们老了,需要照顾了。”
对我一生影响最大的人无疑是父亲。我天生爱分享,放学后嘴巴哔哔叭叭说个不停,父亲耐心地听,他向来是温和善解人意的,我的很多价值观来源于他。父亲的故事宛如一部《跌宕的人生》,他年轻时因学习好,考进了当时县里最好的中学,毕业后去了南大当了实验室老师,后来因实验出错(与他无关),被劝退回家乡农场工作,他不甘待在农场,随后去当兵,在部队立了二等功,退伍回来后当了老师,在中学教书育人,因家底薄,兄弟姐妹多,入赘与母亲成亲后,辞去了教师工作,做起了民兵营长,搞文艺宣传工作。这期间,他始终没有放弃为自己申诉年轻时实验室的冤假错案,在他的不断努力下,后来大学来人重新调查,在我6岁那年,错案得以平反昭雪。(当时政府给出2个方案:一个是解决他两个孩子的户口农转居,另一个是这么多年离开原岗位,再回职是不现实的,只能办理提前离职退休)那时“自私”的父亲只考虑眼前的经济利益,选择了办理离职退休,就可以每月领到退休工资了,而没考虑我和哥哥在农村的户口问题,为此,母亲还和他大吵一架。再后来他到镇企业、工厂做仓库保管工作,60岁时自行退休,拉二胡,他极其享受退休时光,说自己工作一辈子,半生责任,如今再为自己好好活一遍,将从前损失夺回。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看来,父亲那时的“自私”选择办理退休还是有远见正确的,至少他的退休生活经济上不用我们兄妹操心了,户口性质还真没什么意义。
我们小时候住在一个大院里,父亲幽默,性格好,每到傍晚时总有一堆人在我家门口闲聊,父亲是天然中心,把大家逗得直乐。父亲读过一些书,是天生哲学家,从自身经历中去开悟总结,因此谁与他在一起都能聊。父亲曾经遭遇不公对待,但他从不愤怒,不埋怨,那句“看清生活真相后,仍然热爱生活。”可以很完美诠释他的人生观。
“我爸妈不同意,觉得这样不好。”经常还会听到成年人说这句,而我发现父亲早已退出,他有他的边界感,从不干涉成年子女的生活,除非我们主动与他交流,他会提出自己的想法。“现在是我向你们学习,子女对我的再教育。”他将自己放得很低,仿佛他还是那个被劝退回到农场工作的年轻人。他的求知欲旺盛,渴望学习新东西,所以他将自己放得很低。老子说“洼则盈”,只有将自己置于低位,水才会来充盈。
父亲八十有二,去年至今进出医院两回,他一方面觉得生活太有意思了,那么热闹那么有趣,一方面又觉得没意思,生命有限,想想就算是活到90岁,也不过不到十年的时间。他因少年青年时吃的苦,更珍惜着如今的甜。
我与父亲关系一贯极好,现在仍然会哔哔叭叭说个不停。然而近年来我也会反思这样的问题,父母与孩子关系太好,在某种程度上是否也会阻碍孩子成长?比如我生活上太过依赖父亲,致使自己压根不愿操心外面的事,面前总有一座山护着。又比如父亲那个时代里的某些保守陈旧的东西势必也会不知不觉影响到我。若我现在一直仍在父亲巨大的影响下,说明是我自己没有成长。
活到今日,我的性格依然是敞亮的,没有一丝阴影,大概就是原生家庭给予我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