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罗氏诊断微信订阅号)
维生素D是维持人体健康必不可少的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具有调节钙、磷代谢,参与机体的生长发育等诸多功能。然而,维生素D缺乏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据统计,全球有30%-50%的人群存在维生素D不足的现象1。根据全国维生素 D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国内86%的人群存在维生素D水平缺乏(低于20 ng/ml)或不足(低于30 ng/ml),仅有14%的人群维生素D水平属于正常2。
日前,在“定期检测 科学补D”维生素D检测应用媒体会上,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与代谢科单忠艳教授表示:“健康管理是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随着‘健康中国’建设的不断推进,医学界对健康管理理念的关注度日益提升。维生素D缺乏是当下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然而目前公众对于维生素D缺乏所带来的疾病风险认识普遍不足。因此,加强公众对补充维生素D的重视、呼吁公众定期进行维生素D检测并及早进行干预刻不容缓,这对于提升个体健康管理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与代谢科单忠艳教授
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 带来潜在健康隐患
人体内约90%的维生素D来自皮肤暴露于紫外线B射线的内源性生成,天然食物来源非常有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与代谢科李玉姝教授指出:“阳光照射不足是维生素D缺乏最重要的原因。防晒产品的广泛使用、空气污染致使紫外线穿透能力降低等因素是导致我国维生素D缺乏现象普遍存的主要原因,SPF30的防晒用品即可减少人体皮肤中95%的维生素D生成3。”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与代谢科李玉姝教授
从地域分布来看,较少接受阳光照射的城镇居民维生素D缺乏的比例高达51.1%,明显高于乡村居民的36.3%4。从人群分布来看,约93.6%的中老年人维生素D水平低于30ng/ml5,这将增加跌倒、骨折、继发性甲旁亢发病率的风险;90.5%以上的孕妇维生素D水平低于30ng/ml6,导致孕产期糖尿病7及子痫前期发病率8的患病风险上升;50%以上的新生儿存在维生素D缺乏9,将影响其骨骼系统发育10、糖代谢功能11、免疫系统12、器官发育13等。
近年来,公众对于维生素D缺乏与佝偻病、软骨病和骨质疏松之间的密切联系已有所认知。然而,越来越多医学证据表明,维生素D缺乏也可增加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病、常见肿瘤和自身免疫疾病的患病风险。随着年龄增长,维生素D缺乏人群比充足人群的血压上升幅度高20%14,15;维生素D水平低的人群5年内发生首次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明显提高,且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2倍16,17;而充足的维生素D水平可降低II型糖尿病患病风险;有效降低结肠肿瘤18、乳腺肿瘤19、卵巢肿瘤的罹患风险20;降低自身免疫疾病患病风险,包括多发性硬化病、I型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自身免疫甲状腺疾病。等。
由于维生素D水平缺乏和不足一般无明显的临床表现,当人体出现维生素D缺乏症状时已经达不到疾病预防的目的。对此,李玉姝教授强调:“定期检测维生素D水平能够尽早发现维生素D缺乏的情况,帮助医生和患者制定合理、个体化的维生素D补充方案,对诸多疾病预防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提升个体健康管理水平的关键。欧美等国家都已把维生素D检测纳入常规体检,而国内尚未对维生素D检测引起足够重视,亟需进一步推进维生素D检测的应用。”
准确检测维生素D水平 为合理补充提供可靠依据
人体维生素D以 25(OH)D形式“储存”,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所以,25 (OH)D检测被认为是理想的用于评估维生素D状态的标志物。美国内分泌学会维生素D实践指南定义维生素D缺乏为25(OH)D浓度低于20ng/ml,并指出浓度高于30ng/mL临床获益更大,无论妇女、儿童、老人都推荐补充到30ng/ml,才能发挥降低肿瘤、II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感染等疾病的风险。然而在我国,35至45岁表观健康人群维生素D的中位数仅在20ng/ml左右21。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康辉教授表示:“若存在明显维生素D缺乏,可补充维生素D补充剂,改善并维持维生素D水平达到正常范围。但是,由于人体对维生素D补充剂吸收的个体差异性很大,盲目补充可能存在潜在风险,为避免补充不足或补充过量造成维生素D中毒,服用前后进行检测以确保达到最优水平很有必要。”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康辉教授
对于能从维生素D检测受益的高风险人群,应于基线及3个月间隔期进行维生素D检测。该高风险人群分为三类:一是有骨量丢失或高风险的患者,包括骨质疏松、骨软化或佝偻病、骨折、近期伴跌倒的老年人、高甲状旁腺激素(PTH)血症;二是内源性维生素D生成不足者,包括长期卧床、日光照射减少或深色皮肤人群;三是维生素D代谢不正常患者,包括肥胖患者(BMI>30kg/m2)、怀孕和哺乳期、激素治疗、吸收不良综合症、肝功能衰竭、肉芽肿、慢性肾病患者和肾移植患者。
参考文献
1.http://baby.163.com/15/0423/06/ANS89QIS00364O2F.html
2.The 7thChinese-international Bone and Mineral Conference
3.Holick.M et al. J ClinEndocrinol Metab, July 2011, 96(7):0000–0000
4.The 7thChinese-international Bone and Mineral Conference
5.Xu Lin et al. DiabetesCare 32:1278–1283, 2009
6.Tao M, J Maternal FetalNeonatal Med., 2012 Mar;25(3):237-9
7.[Wang Ou, et al. Associationbetween Vitamin D Insufficiency and the Risk for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in Pregnant Chinese Women. Biomed Environ Sci, 2012; 25(4):399-406
8.Achkar M. Vitamin D statusin early pregnancy and risk of preeclampsia. Am J Obstet Gynecol. 2015 Apr; 212(4):511.e1-7
9.Kim et al. J Korean MedSci 2010; 25: 83-9
10.屈舒君, 等.孕期补充钙及维生素D对产妇及其新生儿腰椎骨密度的影响. 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 2006;12(6):736-7
11. Ingvild M. Sørensen etal. Maternal Serum Levels of 25-Hydroxy-Vitamin D During Pregnancy and Risk ofType 1 Diabetes in the Offspring. Diabetes 2012;61:175–178
12. M. K. Rochat, et al.Maternal vitamin D intake during pregnancy increases gene expression of ILT3and ILT4 in cord blood. Clinical & Experimental Allergy. 2010;40:786–794.
13.PrueH. Hart. Vitamin D in Fetal Development: Findings From a Birth Cohort Study.Pediatrics. 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15, 2014
14. Suzanne E Judd, etal. Am J Clin Nutr 2008;87:136–41
15. Kaulgud et al. IJBR(2013) 04 (05)
16. Thomas J. et al.Circulation 2008;117:503-511
17. Harald Dobnig, etal. Arch Intern Med. 2008;168(12):1340-1349
18.Wactawski-WendeJ, et al. Calcium plus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and the risk of colorectalcancer. New Engl J Med 2006; 354:684-96.
19.LoweLC, et al. Plasma 25-hydroxy vitamin D concentrations, vitamin D receptorgenotype and breast cancer risk in a UK Caucasian population. Eur J Cancer.2005;41:1164-9.
20.Tworogeret al. 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 2007;16:783-8.
21.章振林等:InternationalJournal of Endocrinology. 2013
22.Kennel KA et al. Mayo ClinProc 2010;85(8),752-757
23.Souberbielle JC et al.Autoimmun Rev 2010;9(11),709-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