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NHK的《无缘社会》,人们因为离开故乡、退休、独身、离婚、丧偶或者仅仅是“不想给别人添麻烦”这样的缘由,最终切断了与他人的联系。
他们有着独立成书的人生,曾经有家人朋友、同学同事,也曾为社会作出贡献,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千丝万缕的联系渐渐细了、断了,人生的最后时光(有可能是很长的时光)他们独自一人生活,独自一人死去。
最初是带着对别人人生的好奇在看,看着看着却不由得想:“说不定这就是以后的我啊。”
心情正有些沮丧,遇到《外婆出租中》,一口气读下去,才像阳光在厚重的乌云中撕开了裂缝。
突如其来的老年独居生活
艾达是在一个普通的早晨在厨房餐桌边发现迈克尔离世的,平和而突然。
相伴几十年的人突然离去,一起住了十年的房子突然空旷,艾达在之后一年多的时间越来越封闭。
她生活中与他人联系像换上了自动结算机的便利店一样单薄了。
以自由诗人为业的艾达在找工作无果后,创业做上了“出租外婆”。她的生活开始变得丰富并充满意外,“偶然进入他人的生活,却永远不知道他们会变成什么样子,他们的人生道路上会有什么拐点。”
人终究是群居动物,没有当出租外婆之前,艾达已经是暮气沉沉,恢复了与人的连接,连她的创作都更富有灵感了。
但是这份工作也没能成为最好的解决方案,她提供了帮助、解决了客户的问题,客户的人生逐渐拐向他处,而艾达自己的问题还是没有答案。
艾达出现了职业倦怠,置身熟悉又陌生的家,孤独还没有放过她。
挣扎的青年独居生活
伊莉莎申请到了牛津意大利文学的博士,不过显然未能抹去她满身“来自北方的穷人”的印记。
为了省钱她住进了一所施工中的房子,在满屋装修灰尘中弄出一个勉强能住的房间,直到最后基本要依靠免费蹭吃度日。
伊莉莎来自破碎的原生家庭,一个少年怀孕然后抛家弃子的母亲,一个勤恳工作却没赚到多少钱的父亲。
她努力学习靠奖学金进了私立女校,却要面对无法融入的新问题。
她的童年和少女时代都没什么朋友,大学期间更是遭遇了同居室友(或女友?)鲁比——一个一直精神控制伊莉莎并最终伤害了她的强势女孩。
最糟糕的是,伊莉莎突然发现父母居然复合并且怀上了第二个孩子!他们将组成一个新的家庭,一切都可能与她成长的家庭不同。
伊莉莎感到自己被一切群体排除在外了,她曾经充满热情的研究变得毫无意义,她的博士论文对世界可能毫无价值,也许她自己对世界也是毫无价值的。
她无疑是渴望爱的,却又蜷缩在坚硬的壳里,偶尔伸出触角试探,又赶紧缩回。
她本能地企图逃避明明被吸引的纳特,躲避着教授和院系的关怀,主动与刚刚建立的友情疏远,无法回复鲁比突然的信息。
直到她拿着“出租外婆”的广告穿过马路,敲开艾达的门。
隔街相望的相遇
伊莉莎晚归时常常注意到对面窗边的身影,艾达也早就注意到对面施工房屋中独居的女孩。
经过漫长的铺垫,两个灵魂终于相遇了。
艾达解决了伊莉莎生活的困境,恰到好处地让伊莉莎按照自己的节奏倾诉,给予她真正的关心和爱。
伊莉莎带给艾达令人安心的陪伴,她延续着艾达丈夫的研究,阅读并真正理解他的著作,让艾达能够重新平和地面对丈夫的离世。
在同一个空间中,存在着另一个令人安心的陪伴者,对艾达和伊莉莎都是一种宽慰,都带来了无法否认的、超出预期的积极影响。
误解和和解
所有美好总蛰伏着危机,艾达和伊莉莎就坦诚沟通和表里合一的重要性给读者上了一课。
鲁比重新出现并企图再次入侵伊莉莎的生活。
伊莉莎一开始仍然是软弱的,她逃避回复鲁比的信息,无法直接拒绝见面的要求,甚至还顺着对方的要求让鲁比突兀地出现在艾达的房子里。
这一段真是令人挠头。
看着鲁比毫不爱惜地把玩对自己和艾达都具有重要意义的莱维猫头鹰,伊莉莎想拿回又没有直说。
明明想让鲁比离开艾达的房子,却不直接说出自己的诉求,反而顺着对方说了“她不收我房租”之类迎合鲁比这种人想法的理由,寄希望于对方满足了好奇心以后自行离开。
当她从鲁比的住处决绝离开时,她才成为一个独立的成年人。
艾达听到伊莉莎说是为了免费住处才与自己同住时,内心的情感是内疚而不是愤怒,她选择请伊莉莎搬出去并逃避到姐姐家。
艾达不愿意伊莉莎知道自己听到了本不该听到的对话,担心伊莉莎尴尬,她还将这看起来不近人情的突然决定完全归因于自己。
两个人眼看着就要自此渐行渐远,不过幸好两个人心里都还怀着一点希望。
伊莉莎每天都路过那座房子,艾达也鼓起勇气回来了。
两个人重新找到彼此,却是因为一个不幸的事件——独居老人安全隐患。
伊莉莎的及时出现救了遭遇入室抢劫的艾达。
劫后余生后的再见,两个人终于意识到真正重要的事只有“我在意的人还在身边”。
作者给了我们一个大团圆的结局,伊莉莎学业顺利,与家人和解,有了真正在乎她的伴侣;艾达恢复健康,艾达的姐姐一家一直在关心她。
最棒的是艾达和伊莉莎的友情(或亲情?)修复了,两个人相互独立又相互扶持。
这个故事还有一个巧妙之处在于将英国脱欧公投期间公众的情绪变动穿插其中,影响社会和历史的大事件和普通个体的生活悲喜交织在一起。
我们经历着历史,却似乎又只是远远旁观。
“如果这就是历史上演的感觉,那这种感觉就是没什么感觉,那感觉像是失望。”
无论时代的洪流如何滚滚而过,对普通人来说,陪伴在身边温暖和关爱着你、可以互相理解互相包容的那个人才是最重要的,普普通通的每一天、每一段有益的联系才是值得经营和铭记的。
如果无缘社会必然来临,那么希望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孤独,也不惧于拥抱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