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前,我从国内某著名985院校硕士毕业,顺利签下工作。那时签下的工作虽不以年薪来计算,但工作的第一年,我就轻松的实现了月入过万的目标;4年之后,当我因为职位变动不满而选择另寻他路时,却发现挡在自己面前的是翻不完的大山。历经将近一年之久,我终于找到了一份待遇相对不错又看似能带给自己上升空间的工作,但是接踵而来的,是行业的寒冬、岗位职责的调整和随之而来的大范围降薪,目前我的收入已经不足初入社会时的一半。
到底是什么让具有多年工作经历、学历又不算低的自己在社会的人才市场上宛如原地踏步?更悲催的是,身边这样的朋友数不胜数,他们经常抱怨,对于目前的工作不满;他们每天做着重复枯燥的工作,拿着不足以回报投入的薪水;他们想要改变生活的现状,但是却不知道哪只脚先踏入社会。
错在他们的工作不够努力?亦或是错在他们的能力达不到?都不是。
一切全因错误的择业。
到底该如何择业,择业和就业的天平应该如何平衡?
可以就业,但要慎重择业。
毕业那年,最火的就是银行。那几年由于经济形势尚且不错,那时的银行就是体面多金的代名词。那年毕业,我们班近七成的同学签下了各大银行,国有的、股份制、甚至城商行,由于那时银行已经经历了大发展时期,总行和分行的编制基本饱和,除了能力十分强悍的offer帝能够进入总行或者分行,其他的同学都被“轮岗”一词稳稳的忽悠到了最基层的支行,我也不例外。
即使现在也是,进入银行必经的就是基层锻炼。基层锻炼之后,就看个人的造化了,大多数的基层锻炼在我看来不过是为了稳定人心,为了暂时留住廉价的高学历劳动力罢了。
那年我如愿进入了柜台,也就是银行的会计条线,做了银行的苦逼小柜员。因为我所在的某行会计的待遇是相当丰厚的,没有任务没有压力,并且倒休的日子也比较自由。于是,我就被这种眼前的假象所蒙蔽了,唯一能找到自己存在感的就是每次的技术比赛,说实话我点钞和翻打传票的速度都是杠杠的,以至于那时候天真的认为,只要点好钞,快速的翻打传票,在这个岗位的路上就会越走越远,现在看来这无异议温水煮青蛙。
2016年开始,由于银行柜台电子化设备上线,柜台转型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厅堂精简人员,取消倒休轮班政策,收入大幅下降。我开始了单休的日子,除了这些还有无止境的营销、会计检查、会计考试、晨会夕会等各种应付不完的事情。当我想要跳出来,做哪怕是营销条线的工作时,都被领导无情的拒绝,理由便是没有积累资源,没有营销经验。于是我便继续点起了钞票,认为把柜台工作做到极致,也算是对自己的一种升华和交待。
后来的事实证明我太天真了。
于是我开始了漫长的求职之路,却发现在社会上除了银行柜台,我先前几年的工作经历近乎等于零。更为要命的是,因为没有面临过考核的压力,我并没有刻意积累有价值的客户。
所以说,从月入过万,到面临编制取消。并没有错在能力,也没有错在不努力,错在了错误的择业观。后来,求职历尽艰辛的我如愿进入一家非银金融机构,待遇尚可,后来因为行业遭遇寒冬,刚入职不久的我面临了大规模大范围的降薪,至此六年的工作经历带给我的,是年薪15W到月薪5K的转换。痛定思痛,我决定把自己被打脸的经历,分享给大家,尤其是还没有正确认识就业和择业关系的朋友以共勉。
就业可以急一时,但是择业关乎一世。看似简单的入职签约,代表着就业成功,却并不意味着择业的成功。
择业,第一是选行。
当今许多毕业生在毕业时,错把就业当成了择业。殊不知,就业可以将就,而择业真的是关乎一生。如果毕业时为了暂时的安稳,先选择了就业,当发现所进入的行业或者是岗位并不具备长远的发展时,一定要及时的抽身而退,再或许可以把当下的工作当成一个平台或者跳板,给自己留出学习或者进步的空间。
对于行业选择,我认为现在社会上大部分的行业都是可考虑进入的,除了一些国家政策公开表明不支持的行业外,比如什么纺织煤炭钢铁;还有就是尽量不要触碰科技大发展有可能会被取代的行业,比如纸媒。
当然了,古话说得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任何行业其实都有做好做精的人,只是这种机会的概率不同,我们要做的是通过择业,选对行。尽可能的扩大当状元的机会。现在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媒体大发展的时代,我认为还是选择一些萌芽的朝阳产业更具挑战性和竞争力。
另外也要结合自己的专业,兴趣爱好。如果能够将自己的兴趣热情贯穿到工作中,绝对会是一个加分项。身边就有朋友,出身于民办某高校播音专业,外在形象一般,背景出身绝对PK不过正牌艺术类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毕业生,但就是凭着对于播音配音工作的兴趣和热爱,现在成为了好几个app软件的签约配音,并且自己办起了口才训练班,月入过万对她来讲已易如反掌。
这便是选对了行,不仅能够让自己跟随行业的发展不断进步。还能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带着钻劲和兴致去做某项工作。比起简单机械的为了谋生而工作,具有太多积极的意义。
自己毕业选的行业是银行金融,如果说选错,恐怕好多人要质问我什么才是正确的行业。直至现在,我都不认为自己当初毕业选错了行,而错的就是接下来要说的,选错了岗。
择业,第二是选岗。
选了行,接着就是选岗。因为同一企业不同的岗位。日后的发展和职业生涯有可能截然不同。
毕业那年,和我同期进入该行的某同事,由于会计条线编制问题,被安排到了营销条线,也就是做起了客户经理。那时候每逢聚会,会计上的我和营销条线的他都成为了最鲜明的对比。我拿着高工资,安稳无压力;他有业绩考核,焦虑且压抑。
三年之后,我面临着取消编制,被迫转型的时候,他已经积累起了资源。每天游刃有余的游走于曾经开发的客户之间,被认可和肯定。前些日子遇到之前营销条线的同事,直言月入过万,每天工作紧张有序,对未来:很期待。而遇到之前会计条线的同事,大多数是牢骚满腹,妄想重新回到之前钱多活少的时代。大家心里都明白,只是妄想。
我们同时进入一个行业,一家企业。我因为错选岗位,失去了与财富共生共赢的机会。所以在这里奉劝大家,不要满足于一时的高薪或者稳定。譬如我自己,当初就是图了会计条线的稳定,却忽略了银行柜员这个岗位,并不能长久,因为电子化和智能化早晚会取代低效的人工。
所以在岗位的选择上,奉劝大家尤其是刚入社会的年轻人,不要害怕从事营销类或者是有压力的工作,只要这个工作能带个你积累和进步,日后绝对不会只守着微薄的薪水收入。哪怕是跳槽离开这个单位,那都是你成长的积累。相反,那种看似高大上,但是机械而学不到核心内容的工作,才是日后职业道路最大的拦路虎。
择业,第三是选择企业文化。
如果选行和选岗都还ok,那么接下来要看看这个企业的文化了。
企业文化不一定是写在纸上的口号,它包括了你的工作环境,工作氛围,同事相处的模式,上下级交流的方式等等等等。总之,它就是你正确选择了这个行业这个岗位后,决定你能否在这里长久的成长下去的重要因素。
举例而言,我的一个朋友进入了一家金融机构,负责资本市场投融资,有点类似投资银行。按说行业和岗位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入职不满1年,就果断放弃了高薪的工作和职位,转投一家小型私募。当我唏嘘的同时问起原因,朋友直言:那个公司机械而死板,上下盛行推诿扯皮之风。一些工作职责和标准不明确,完全靠人为把控;同样的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只能看上级机构某个人的心情时,我或许理解为什么朋友义无反顾的离开了这里。
企业最大的特点是以营利为目的。混乱的职责架构带不来任何长久的利润增长点。后来那位朋友告诉我,转投的私募虽然规模小,但胜在效率高,没有推诿扯皮等不正之风,大家所有的精力都在于做好业务。
不得不提的就是加班!
见过太多的企业盛行加班之风,无论工作是否完成。下班以后都要比比看,看谁走的最晚。大多数同事只是无聊的在工位浑水摸鱼,做着与工作毫不相干的琐事。但是为了迎合领导和企业盛行的文化,不得不装模作样的工作到很晚。
加班,是对于上班效率最好的质疑。如果上班期间高效率工作,又何来加班一说?如果真的是工作多到必须靠加班才能完成,短期如此可以接受,若长期如此,是不是该考虑一下,让你忙到没时间在业务时间成长的企业,是不是所谓的好企业?
企业文化关乎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好的企业文化,可谓是让你工作的舒坦但抱有热情,让你具有上升空间且乐于为此不断努力,让你在这里即使偶尔超负荷工作也能够享受和大家一起加班的乐趣。
后记
6年职场路,年薪15W到月薪5K,现在终于想明白问题的症结。而我也在调整状态,重新择业、就业,希望在未来的不久能够走上正道,做上自己爱做的事情。自己并不顺畅的职场经历分享给大家,希望更多的人看到少一些曲折,多一些实实在在的积累。
本人在简书上写的内容均为本人原创,转载需经本人同意,欢迎转载分享,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