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来了,各种校外“培优班”又火了。假期,原本应该是中小学生愉悦身心、舒缓学习压力的日子,但孩子们的假期并不轻松,所谓“学校减负、家长增负,校内减负、校外增负,公办学校减负、社会培训机构增负”,课外补习热正呈现愈演愈烈之势。
形势比人强,面对咄咄逼人的升学压力,一贯怒怼“校外辅导班”的我也默默地把儿子送进了为期一周的校外“培优班”。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核心是人的发展。以公平和平等为价值取向的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在过去一段时间内,保障了弱势群体“上不了学”、“上不起学”的发展权利。
然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与经济收入显著提高,中高收入家庭对高质量、个性化的教育需求,在公立教育系统中却得不到有效满足。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的力量无孔不入,有需求就有市场。资本的逐利性,让民众的优质教育需求被无限放大。优质民办学校即使学费昂贵,仍然一位难求;校外补习声势一浪高过一浪,已经形成巨大的产业链条。
校外培训机构在我们教育现实中影响如此之大,已经在倒逼实体学校的教和学实践。公办教育系统显然没有做好这方面的准备,简单地将教育公平、教育均衡理解为建学校、换设备,而忽略了学校教育最重要的使命是教书育人,忽略了课堂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富丽堂皇的校舍之下,缺乏对师生的人文关怀,缺乏专业、深入的教学研究,公办学校的教学质量受到严重质疑,家长们不得不用脚进行投票。
基础教育讲均衡、讲减负,是由于中国基础教育中教和学的理念不符合世界的潮流,不符合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进行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但是,我们高等教育的筛选性又那么高,分化又那么严重。211、985,双一流,这些教育工程的实施,都致使高等教育拔尖增长,强者恒强,形成可怕的“虹吸效应”。在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中,每个学段都无法独善其身,压力逐级传导,整个社会都对教育充满焦虑。
中国是高度筛选型社会,每一步都在筛人。被筛下来,就意味着绝缘,和上一层的优质教育就绝缘了。
对普通人来说,让自己的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这种可能性大不大。这取决于国家教育政策的制定。尽管无论多严苛的条件,总有人会跨越阶层(所谓特权阶层),但是比例大小就不同了。好的政策会让这种可能性增大,孩子不太需要借助家族的力量。坏的政策会让这种情况减少,拼爹更重要一些。
在中国,公立学校基数大,是中国教育体系的主体。既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的主阵地,又花费了大量国家教育财政投入。理应担负起履行教育公平的责任。
真正的教育公平,是珍惜每个孩子的价值,让每个孩子得到充分的发展。公办学校必须立足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质量,以优良的专业水平和高度自觉的精神履行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落实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讲,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任重而道远,同志们尚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