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古今中外鼎鼎有名的哲学大师,很多日本人都视他为偶像,他的心学被无数人推崇。
各位小伙伴们好,今天是立德人物时间,前几期跟你分享的都是现代非常出色的女性人物,今天跟你分享分享这位古今中外都非常有名的圣人:王阳明。
相信很多小伙伴是从高中书本上认识的王阳明,知道他的“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非常有名的心学集大成者,但是却对王阳明这个人不甚了解。
你知道他除了是思想家外,还是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吗?他又是如何发现并创造了心学的呢?他心学的精髓是什么?为什么他被无数日本人视为偶像?我们一起慢慢揭开王阳明心学的面纱,去走近他。
1905年当时有一个著名的战役——日俄战争,日本海军有个大将叫东乡平八郎,他是一战成名,用远不及俄军的装备,全歼俄军波罗的海舰队,成为闻名全日本的战争英雄。
因为此战有功,当然要论功行赏,天皇把他召回日本,任命为海军军令部部长,并为他举行了庆功宴。
在庆功宴上,大家对东乡交口称赞,奉承之词不绝于耳,唯独他自己不为所动,他这时候做了一个动作,什么动作呢?他把别在腰间的腰牌,展示出来,上面有一行字:
一生伏首拜阳明。
这里的“阳明”,就是指王阳明。一生伏首拜阳明,可见东乡是有多崇敬王阳明。
自此这段故事在日本广为流传,从古至今,仍有非常多的日本人视他为偶像,他提出的“致良知”、“知行合一”也被无数日本人所推崇。
蒋中正(蒋介石)曾说:“日本窃取‘致良知’哲学的唾余,便改造了衰弱萎靡的日本,统一了支离破碎的封建国家,竟成了一个今日称霸的民族。”
可见阳明心学对日本的影响,当代儒学大家、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也预言:“21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
一切成功皆有迹可循,何况是王阳明这样的哲学大家。王阳明在很小的时候,就立志要做一位圣人。
王阳明家世显赫,父亲不仅考上过状元,还当过南京吏部尚书。像这样的官宦世家,家里人对他的期望就是:考科举,当大官,光耀门楣。
但是事实真如家人期望的那样吗?
你可能还不知道,王阳明直到5岁都不会说话,家里人急得团团转。但是7、8岁的王阳明,居然能把爷爷曾读过的书中内容,全部背下来。
爷爷大受震撼,王阳明说:“祖父您读书的时候,孙儿时常在旁边听诵,就暗自背下来了。”
家里人很高兴,都以为王阳明是天才,将来必能考中进士。11岁的时候,有人想测试下他的才华,就让他以《蔽月山房》为题写诗,没想到王阳明张口就来: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此言一出,赢得满堂喝彩,没想到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见识和境界,家里人更是觉得未来王家又要再多一个状元郎了。但是王阳明的志向是做一个状元郎吗?显然不是。
有一天王阳明问私塾老师:“天下何事才是第一等事呢?”
私塾老师说:“像你父亲那样,考取功名、高中科举,才是人生中最大的事情。”
王阳明不以为意:“考取功名是常有的事,怎么会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呢?”
私塾老师问:“那你这辈子最想做什么?"
王阳明不假思索地说:“读书做圣人。”
当时私塾老师有没有笑我们不知道,他父亲听完倒是哭笑不得,说这孩子到底是疯了还是傻了,咋就不按我们给的路子走呢?
王阳明说要当圣人,起初他也不知道该怎么才能当圣人,怎么才算真正的圣人。于是他开始慢慢摸索,想走习武报国这条路。
小小年纪,就研读兵法,练习骑射,还和家人不告而别,私自翻出居庸关,到鞑靼人的地盘上,考察军事地理。
当时明朝还比较乱,各种叛乱四起,他向朝廷上书,说:“愿领精兵一万,征战沙场,直捣逆贼巢穴,使海内共享太平。”
他父亲知道后,吓得赶紧制止,呵斥他太过狂妄。经过此事,他父亲想了个办法,让他不再惹祸,办法是什么呢?就是赶紧让他结婚成家。
于是17岁的王阳明被送到南昌,在那里和姓诸的姑娘结婚。但是结婚当晚,王阳明不见了,急的所有人到处寻找,最后在深山里的一座道观中找到了他,原来他和老道士相谈甚欢,太过专注,忘记了时间。
结婚后,他还是没有忘记当圣人的志向,当时离明朝最近的圣人,就属宋朝的朱熹了,朱熹的理念是“格物致知”,从外部事物中探究真理,获得真知。
王阳明觉得自己想成为圣人,必须要效仿先贤。于是他开始尝试,对着院子里的竹子,苦苦思索7天7夜,没探究出什么真理,反倒大病一场。
他突然总结,觉得朱子学说未必都是对的。
这时候他的心里开始转向对内心的体悟。这场七天七夜的专注,是王阳明哲学的起点,也是他所有成就的起点。
我觉得王阳明身上,最让人敬佩的,是那种洒脱的境界。
他这一生其实并不顺遂,第一次参加科举就落榜了,朋友安慰他,说这次不行下次一定行,建议他试着作一个《来科状元赋》。
他顿时文思泉涌,当场作了一篇,众人连声称赞,但也因此遭到不少人的嫉妒。
第二次参加科举会试,被人暗中打压,依旧落榜,落榜的还有他的一众好友,好友们郁郁寡欢,王阳明反倒跑去安慰他们,说“世人以落榜为耻,我却以落榜动心为耻。”
不动心,不往心里去,当然不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