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单不是与生俱来,而是由你爱上一个人的那一刻开始。”
——张小娴
上辈子多少次的回眸,今生才能与你相遇!
三年前,我闲暇之余看了一部名为《生死朗读者》的电影,情节曲折完整,故事纠结动人。三年后,当我再回味起这部电影的时候,心里的那份触痛依旧难以抹去!
这个故事发生在二战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处在盟军和苏军的管制中,万事萧条,百废待兴。柏林15岁懵懂少年遇见了风情万种的售票员汉娜,这位比他年纪大22岁的漂亮女人,在青春期少年迈克的心目中是最让他魂牵梦绕的人,汉娜让迈克第一次感受到了非比寻常的快乐。
情欲变成了爱情,他和汉娜私下见面的次数越来越多,两人在汉娜的公寓中度着属于自己的快乐时光。汉娜常常叫迈克带来不同的书籍,然后慢慢地读给他听。汉娜在迈克的朗读中时而哭泣,时而欢笑,这是他们在一起最幸福的时光。汉娜在感情最浓烈的时候选择离开,人去楼空,这段无果之恋也走到了尽头。
毕业之前,迈克作为实习生前往旁听一次对纳粹战犯的审判,在审判席上,迈克在战犯席上见到了汉娜,为了不暴露自己文盲的事实,汉娜对指控供认不讳。迈克本可以帮汉娜澄清事实,减轻判处,但是他选择保护汉娜心底的那份尊严,一起隐瞒这个文盲的事实,最终汉娜被判终身监禁。
迈克从没忘记汉娜爱在自己怀里听自己朗读的场景,中年的迈克开始给狱中的汉娜寄自己朗读的磁带,这让汉娜重新找到了活着的意义和勇气,并且汉娜通过磁带和书的逐字对比学会了阅读和书写!
最后出狱时,汉娜因为阅读,有了更多的人生感悟,她觉得自己罪行难以救赎,最后选择自杀。迈克永远失去汉娜,那失声痛哭的场景令人心碎!
故事的结尾,迈克带着女儿来到曾与汉娜去过的教堂向女儿致歉,对女儿说出自己内心的秘密,他不是不想爱女儿的妈妈,而是他早已不会再爱。
15岁迈克眼里那种纯真的爱意,让我动容,当陌生人以为汉娜是他母亲的时候,他不屑于去解释,而是当众给了汉娜一个狠狠的亲吻!他要让汉娜知道,他用尽全力在爱她!
中年的迈克眼里的无奈和沧桑,让我心酸,正是因为他深深爱过,汉娜的离开让他重伤,一辈子都无法痊愈,一生都失去再爱的能力!
这份爱跨越了年龄边际,
在荆棘丛生的荒野,
真实美丽的绽放过,
这份爱注定是孤独遗憾的,
因为它犹如幻影的泡沫,
来不及触碰,
就支离破碎!
遇见你,
我耗尽了这辈子所有的运气,
遇见你,
我掏空了这辈子所有的感情,
失去你,
其他人在我心里都成了过眼烟云!
著名作家钱钟书说“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这个让他想共度余生的女人就是她的妻子杨绛。
《圣经》有言:“有的时候,人和人的缘分,一面就足够了。因为你是我的前世情人!”钱钟书和杨绛的爱情正是如此,他们偶然相识,一见如故,怦然心动,一见钟情。在文学上有共同的爱好和追求,更是互相爱慕,携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与你相遇,命中注定。
有了你才知道自己活着的意义!
牵手的岁月,他们一起细细品味了爱情的甜蜜。在英国读书是钱钟书为了缓解杨绛的乡愁,每日送上他的爱心早餐,从此这份温暖成为一个习惯,只要他有闲暇,定会坚持;他们幸福也是平凡而简单,日常的读读写写,嘻嘻闹闹,静静抒写两个人的悠悠情趣;这种深情更是一早一夕,相濡以沫,相敬如宾!
相伴的时光,他们也曾一起乐观积极的共度难关。当钱钟书和杨绛都被革命群众“揪出来”,成了“牛鬼神蛇”时,他们淡然自若,互相扶持;当他们被下放至干校,安排年近六十杨绛去种菜。而钱钟书担任干校通信员,他们依旧坦然面对,每天钱钟书去邮电所取信的时候就会特意走菜园的东边,与杨绛来一场“菜园相会”。如果生命旅程注定艰辛,我依然会在你眼里找到勇气!
时光流淌不息,再美的相守都有谢幕的时刻。1994年,钱钟书病重,正逢女儿也病倒,此时的杨绛已是八十多岁的高龄,杨绛一人毫不犹豫担起这份责任,对丈夫悉心照料,钱钟书不能进食,只能靠鼻饲,医院提供的匀浆不适宜吃,杨绛就亲自来做,做各种鸡鱼蔬菜泥,炖各种汤,鸡胸肉要剔得一根筋没有,鱼肉要挑到一根小刺都不能有。她说:“钱钟书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
这份感情,可能只有你会懂!
只要你还在我身边,
我觉得一切苦都变得不苦了!
钱钟书先生走后,杨绛深居简出,很少接待来客,每日悉心整理钱钟书的手稿。对杨绛情有独钟的社会学家费孝通有次来拜访她,便带着自己的著作来请杨绛“斧正”。待费老离开时,他颤颤巍巍走下楼梯,还频频回头对杨绛依依不舍,可杨绛只淡淡地说了一句:“楼梯不好走,你以后再不要知难而上了。”费老领悟,再无他想!
纵然你已离去,
我依然着你的梦想努力的前行!
纵然你已离去,
但是我的内心依然只装得下你,
深情依旧在岁月的轮回中静水流深,
生生不息!
因为爱,
所以不会再爱,
因为在这世界上,
值得我去爱的,
唯有你!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追寻,一曲一场叹,一生为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