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过半,正是澳洲立夏时节。夜深,窗外夏虫低鸣,靠在床头读刘震云的书《一句顶一万句》,这是国内朋友隆重推荐的,也是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一部长篇小说。
河南延津走出的作家 刘震云用三年的时间,写下了底层人群的平凡琐事,娓娓道来。如同一个话痨的老人遇到了爱听故事的听众,斜坐在村头的歪脖子树下,絮絮叨叨将自己的前身后世捋麻绳一般细细捋一遍,冗长而纷杂。豆腐老杨、打铁老李、教书匠老汪、赶大车老马、杀猪老曾、剃头老裴、三教九流的小人物用自己的悲欢离合演绎着寻找“说得上话的人”的日常生活。
故事分上下部,上部围绕着买豆腐老杨的二儿子杨百顺的一生展开。杨百顺的一生并不如他的名字一样百事顺利,而是疙瘩接着疙瘩,一路不顺。为寻找唯一能够“说得上话”的养女,杨百顺走出了延津;下部围绕杨百顺养女巧玲的儿子牛爱国的生活展开,牛爱国的生活也如同杨百顺一样,处处透着闹心,同样为了摆脱孤独寻找“说得上话”的朋友,走向延津。
这是部需要花费耐心去读的书。它没有跌宕起伏的叙事手段,也没有波谲云诡的变幻背景,更没有高潮迭起的故事情节。初时看文,众多人物纷纷登场,让人心乱如麻找不到重点。等唠嗑的久了,会发现有那么几句话,时不时地戳中你的内心,感慨良久,平凡出真知啊。“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小说中塑造了很多俗世的百姓,卖豆腐的,剃头的,杀猪的,贩驴的,染布的,开饭铺的,…每个人都在寻找一个可以说上知心话的朋友,知音难觅,高山流水那是佳话,伯牙子期已越千年。小说中的那些人,活过,卑微地活着,一辈子又一辈子,不同的人,相同的宿命, 孤独才是生命的常态,朋友可以分担一时,而想找个无话不说的人陪伴一世,则太难。这部小说反映了一种中国式的孤独和友情观,让人深思:它使我们在论语和圣经之间徘徊,在与神对话还是与人对话的千年思考中游移。在西方世界因为神的无处不在而喜乐滋生,每日与神对话祷告你的困惑愉悦,上帝在垂听。在与人对话的农耕时代却因为人心难测,而使我们无友可诉陷入真正的孤独。
《一句顶一万句》里朋友关系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危险性,因为一句话,一件小事,交心的人可以瞬间一刀两断,杨百顺和染布坊小宋是同窗,在同一家染坊却不是统一战线的朋友,反倒距离越近心越远;姜虎为朋友出头丧命,朋友却连他真正的死因都不肯对他家人说;牛书道和冯世伦,为一个馒头就断送了两人十几年风雨相伴的友谊;牛爱国和冯文修,不顾仇家大人的反对做了朋友,从小可以为朋友而“杀人”,却为几十块钱、好事者的几句闲话大动干戈,伤了情分;李智给牛爱国出了个打死不离婚的主意,转眼就为了自己的工作劝牛爱国离婚... 友情是什么?.人性到底是什么?令人掩卷长叹:人性是禁不住考验的,亦正亦邪、非黑非白,再善良的人心里都有小恶魔,再恶毒的人也有灵光乍现的时候,友谊的小船转瞬可分崩离析。
一个个如鲠在喉的故事说明在这个遍地是人的世界里,孤独如影随形。纯粹的友情难寻,都被这磨人的生活给吞噬了,残酷却又非常写实。生活变了,朋友也就变了,于是小说中的人物,不得不接受命运的变化,去陌生的地方寻找新的生活,新的朋友。 刘震云曾说:在没有神的世界里,人只能一辈子都在寻找,寻找一个人,和他说一句知心的话,一个人内心的洪流,其实已经足够淹没整个世界。我想这就是他写这部小说想表达的深刻寓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