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大多数人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现有认知给自己未来一个位置,我把他称之为目标,有了目标然后开始行动,行动最后产生的我把他叫结果;或者说根据认知定下的叫理想,最后行动产生的叫现实。于是,就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其实一般说出这句话的人,肯定都被生活打过几闷棍,最后用一句话去表达自己的无赖与无能。
自我认知过高,行动过低,意味着目标太大,结果太差,当面临巨大的落差时,这时候会让人迷茫,会让人失落沮丧;而自我认知过低,行动过高,意味着目标小,结果好,当结果超过预期目标时会欣喜若狂,所以有了情绪的波动。在生活中大部分情况下,我们认知的超越了我们的行动,知道自己胖,想减肥却缺乏坚持的毅力,最后胖得心安理得;知道自己懒,定下早起的目标,却总是睡到不得不起,最后懒得人之本性;知道自己穷,许下挣大钱的愿望,却怕付出输不起,最后穷得没有出路。有太多的知道,却有太多的做不到。
有很多功成名就的人说过,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知行合一”,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想这讲的都是一个意思,当“知”和“行”一致时,意味着目标与结果一致,不会有达不到的遗憾与悲伤,也不会有超出的惊讶与欣喜。最后心态平静,情绪平稳,应该是人生的至高境界。但是这应该是在经历了心性的不断磨砺之后,才能呈现出的状态。无论你先“知”也好,先“行”也罢,感觉人生就像天平,左边和右边都在不停的加减砝码,最后调整到一个可以保持平衡的状态。
有一句充满禅机的话描述了人生会经历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阶段: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阶段: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对这句话似懂非懂,不过我觉得大致意思应该是由简单到复杂又从复杂到简单的一个状态,就像生命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有时候会想反正最后都没有,为什么刚开始的时候又要有呢,想不出答案,我觉得唯一合理一点的解释就是在当你最终消失之前,你一定是在这个世界上创造了一些价值的,让某些人能记住你,当然记住你的可能是一代人,可能是后世万代,可能是几个人,也有可能是所有地球人。但是不管怎样,不要让自己的生命消失时,像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里所说: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