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是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被称为“王佐之才”,是一个忠于汉室,诚于曹操的谋士。
荀彧是一个知人之明,忠心耿耿于汉室的谋士,当年在四世三公的袁绍手下任职,袁绍为人能折节下士,素有威名,将荀彧奉为上宾,再加上高贵的出身,看起来确实是个值得追随的主公。然而荀彧却在袁绍势力最盛的时候预料到了他的败亡,一眼看中了当时名不见经传又是宦官之后的奋武将军曹操,在世人不解的目光和叹息中,放弃了势倾天下的袁绍,投靠了相较之下几乎一无所有的曹操,从此改变了这位乱世奸雄一生的命运。
荀彧为曹操立了许多大功,他不仅才智过人年少时就有“王佐之才”的称呼,在军事谋略上也相当厉害,嫉妒纠正曹操的错误,为曹操制定了详细的蓝图,还举荐了一大批有真才实学的人,后来都成了曹操的得力良臣,他能洞察这时代的走向,众人茫然时,他成竹在胸,众人冒进时,他清醒自若,众人绝望时,他于必死之地窥见生机,他对天下大势洞若观火,却绝不袖手旁观,而是指引着曹魏集团顺势而为,终而同意北方。他的策略为曹操成就霸业起了严重效果。他的智计精深,而他自个的品格也分外崇高,具有极高的品格魅力,可谓是千年以来文人士大夫的典范。
就是这么一个忠心于国、智慧如神的荀彧,最终的结局却很是悲惨,有人说他抑郁而死,有人说他服毒而死。荀彧之死,《三国志》是这样写的: 建安十七年,董昭等认为太祖应该晋升爵位为国公,以表彰他的特殊功勋,将此事秘密征询荀彧的意见。荀彧认为太祖发起义兵本来是为了匡正朝廷、安定国家,怀抱忠贞的诚心,保持退让的行动,君子根据高尚的道德而爱人,不应该这样作。太祖从此对荀彧心中不满。正好遇上征伐孙权,太祖上表请派荀彧到樵地劳军,荀彧因病留在寿春,由于心中忧郁而死,当年五十岁,第二年,太祖就升为魏公了。我觉得荀彧的死让大家更加看出他的忠诚。荀彧存在仿佛在告诉世人,真正的勇者,不会畏惧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有着光明和仁爱的智慧,能看破一切邪恶的阴谋;真正的仁者,磊落于行,悲悯于心,无终食之间违仁,颠沛亦如是,造次亦如是。
从一开始曹操的野心就是统一天下,毕竟世事太无常,人心太易变,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将最初的理想坚持到最后,信誓旦旦,终是不思其反,戮力同心,终是本同末离。荀彧很悲伤,人世间最悲伤的,莫过于你悲伤,且无可奈何,无可挽回。但是,荀彧总想着自己或许还能挽回点什么,自己或许还应该做些什么。于是,他死了,用自己干干净净的死亡告诉曹操最后一句话:“本兴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
综上所述,有那么一个人,秉忠贞之诚,全心全意的为曹操出谋划策,为汉室忠贞不渝,他就是——荀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