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貌似是刻意规划和安排的。父母在他们认为合适的时机让我们降生,在合适年龄送我们去学校,指导我们考大学,安排我们成家立业。
一切看起来似乎是按既定的轨道在运行,该拐弯时拐弯,该直行时直行。每一段路程我们都会给自己设立一个小的目的地,到达后我们短暂停留,休息一下重新出发,前往下一个目的地。
除了小目标,我们还会给自己一个终极梦想。就像是漫长旅行的终点站,一旦到达,我们就可以说自己实现了人生理想,此生无憾。
然而,在我看来,生活处处是偶然和意外。甚至可以说,我们的一生就是一个偶然接着一个偶然,一个意外连着一个意外。
这些偶然和意外,有时会让我们失魂落魄,有时会让我们喜不自胜;它们既可能是好运,让我们一夜富足,也可能是灾难,让我们顷刻间一无所有。
一个生命的降临本身就可能是个意外。从那一刻开始,我们就被生活中的各种意外和机缘巧合所左右。虽然有些看起来是我们刻意选择的结果,但那些选择本身就充满了不确定性。从小学毕业到大学毕业,每个节点的选择都可能影响了我们日后的发展方向。
我初中升高中的时候,曾经面临两个选择,一是考上重点高中,这样可以读大学;一是直接报考中专(对,那个时候中专比较流行,而且分数很高),这样毕业后可以直接分配工作,相当于拿到一个铁饭碗。我之前几届的学长凡是学习拔尖的基本上都选择报考中专或者中师,反而是学习次一些的报考高中。
到我这届的时候,感受非常明显,中专还是很热门,但是已经明显不如前几年火热。越来越多的同学选择考高中,上大学这条路。我当时也犹豫了很久,后来觉得自己可能考不上,而且也不愿意去做老师这样的职位,所以最后选择了考高中。
后来上了高中之后,发现中专中师这条路被迅速冷落,变得一点都不吃香了,甚至几乎快要被淘汰,没人愿意再报考了。很庆幸自己的选择,如果早一年毕业考试的话,也许我走的是另外一条路。
很难讲那条路是不是更好的选择。在当时的情况下,没人能够预测或者判断未来的方向,那个选择其实也就是凭感觉,并没有什么参照的标准。
到了高中毕业的时候,我又面临了一次重大的抉择过程。第一年报考的志愿没有考上,当时萌生了厌学的念头,不想再复读了,不想走上大学这条路了。早知如此,不如初中直接报考中专多好。我当时的念头是直接出去打工挣钱,正好外地有个亲戚,之前他提到过可以过去找他,他帮忙安排学习一门技术,据说学好之后收入还不错。
此时我脑子一根筋地就想去外地学技术,尽快逃离复读考大学这条路。但后来经过家长和亲朋好友的劝说,我最终还是妥协,选择了复读。虽然最后考上了大学,但直到现在,我依然不想把它叫做如愿以偿。
这其实是一次并没有发生的意外,但当时完全存在另一外可能,如果我坚持下去,不考大学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但人生就是这样,没有如果。我时常会假设自己选择另外一种方式的结果,特别是每当对现阶段的自己不满意的时候,难免心生慨叹。
毕业之后,也是机缘巧合到了一座城市,一待就是数年。从没想到自己会跟这个城市产生如此强的联系。找工作时纯粹就是一时兴起,全国那么多大小城市,最终却选择来到这里,与其说是命运的安排,不如说是各种意外和偶然。
普通人大抵都是如此。我们最初可能是有一定的目的性,但你在前进的过程中,都会多多少少遇到改变你命运的事情,最终你可能按照设定的路线到达了目的地,也可能与原来的目标背道而驰。你永远无法预知前方是坎坷或是坦途。
我在《光荣与梦想》这本书里,发现即便当上总统这件事也有可能是意外和偶然。杜鲁门总统就是由于意外当上总统的。伟大的罗斯福总统病逝的当天,杜鲁门就被通知第二天到白宫报道接任新总统职位。毫无准备的杜鲁门就这样突然当上了美国总统。
类似杜鲁门这样的因为总统意外身亡而接任的美国副总统多达7位。其中最著名两任总统林肯和肯尼迪都是在任期内遇刺身亡。对于他们继任者来说,虽然从一开始副总统这个职位某种程度上就是为了意外发生时设置的,他们也多多少少做了一些心里准备,但是当意外真正来临的时候,想必他们自己也还是唏嘘不已。
我们普通人并没有这样的天降大任的机会,但是生活中的一次偶然也足以改变我们人生的方向。学生时代,老师的一句话可能改变我们的认知,让我们幡然醒悟。在进行社交活动时,偶然认识的一个陌生人可能跟你成为朋友,给你的生意提供资金帮助,帮你做强做大;工作中拜访的一个客户,日后可能成为你创业的明灯;无意间看到的一篇文章,可能引发你的思考,促使你开创一份全新的事业。我们的每一次举动,随时就会有无数个偶然和意外准备连接。
你无法避免偶然和意外,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做好准备迎接它们。你要尽量确保这些偶然和意外是正向的、积极的。这样它们才能给你带来意外好运和意外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