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母乳喂养率的提高,母乳性黄疸发生也有增多的趋势,有数据显示已达20%-30%。虽然母乳性黄疸总体预后良好,比较严重并需要治疗的极为少见,但长时间的皮肤黄疸还是让一些母乳喂养的妈妈有些紧张。
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时期特有的现象。由于胎儿长时间生活在宫内低氧环境下,血液中的红细胞生成较多,当胎儿出生后,不再需要那么多的红细胞,过多的红细胞被破坏。生成较多的胆红素,由于新生儿肝功能不成熟,使胆红素代谢受限制,过多的胆红素让新生儿在一段时间内表现出黄疸现象。
一般足月的生理性黄疸多在出生后第2天出现,皮肤、巩膜可见黄疸,尿黄但不染尿布,5-7天达高峰,10-15天左右消退,肝功能正常,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增加。
生理性黄疸属于正常生理现象,一般情况下,不需治疗。研究表明:每24小时哺乳9次可减轻生理性黄疸,初乳喂哺有助于婴儿排除胆红素,高胆红素时婴儿多嗜睡,因此要唤醒婴儿。
=1 \* GB3①黄疸出现时间过早,于生后24小时内出现。
=2 \* GB3②黄疸消退时间过晚,持续时间过长,或黄疸消退后又出现,或黄疸在高峰时间后渐退而又进行性加重。
=3 \* GB3③黄疸程度过重,常波及全身,且皮肤粘膜明显发黄。
=4 \* GB3④检查血清胆红素时,胆红素超过12mg/dl,或上升过快,每日上升超过5mg/dl。
=5 \* GB3⑤除黄疸外,还伴有其他异常情况,如精神萎靡,少哭,少动,少吃或体温不稳定等。
发生在纯母乳喂养宝宝身上,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黄疸。由于母乳中含有孕二醇激素,可以抑制新生儿肝脏中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力,使血液中胆红素不能及时进行代谢和排泄,使浓度增加,出现新生儿皮肤和巩膜的黄染。
母乳性黄疸一般可分为早发型及迟发型两种类型。早发型与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出现时间及达到高峰值的时间相似,即在出生后2-3天出现,并于第4-6天最明显,然后在两周内消退。然而,从临床实践来看,母乳性黄疸的最高值要超过生理性黄疸。迟发型者出现的时间较晚,常紧接生理性黄疸之后发生,也可能在生理性黄疸减轻后加重,也就是说母乳性黄疸常在宝宝出生后7-14天出现。
出现母乳性黄疸,一般不会影响宝宝的健康,也不会发生发热和食欲不好的情况。母乳性黄疸月后良好,至今尚未有因其导致胆红素脑病的报道。
*轻度黄疸,继续母乳喂养。应鼓励乳母少量多次喂哺,增加宝宝大便次数,便于黄疸改善。
*明显黄疸(血清胆红素257u mol/L),可暂停母乳喂养2-3天,改为人工喂养,暂停哺乳期间,应用吸奶器将母乳吸出,以保持乳汁后续充分分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