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算不上一个写作爱好者,顶多是一个经常停笔,偶尔写写的码字者。从高考完后,就再也没有写过一篇完整文章的我,从16年3月份开始码字之后,写了总共有十几万字吧。不管是文字的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没达到我的期望值。
再加上这两年的知识付费、自媒体风潮,曾经也盼望过自己能够靠文字挣钱。奈何人太懒,没能坚持写,再加上不自信,不知道有什么值得传达给读者的有效信息。这两年中间几度停止,又重新开始,一直不晓得自己到底该不该写文章,纠结许久。纠结归根结底是因为,一日重复一日的生活,仿佛并没有太多值得写下来的东西,再加上写作能力太差,每次构思都要绞尽脑汁,不如看小说看电视剧来的轻松,码文便被一拖再拖。
心理一直牵挂着一件事情,却迟迟没有行动,这种滋味并不好受。每天写作的念头,会无数次在脑海中浮现,可是想起要码字浑身开始难受,便想着去做其他事情转移注意力,能使自己暂时摆脱痛苦。可是,写作的念头一直在那里,每当我闲了下来,这个念头就跳了出来,仿佛一根刺,时不时扎我一下。
我想写呀,只是不知道到底要写些什么。不想写那些没有经过实践,和深入思考的文,冰冷冷的文字,没有融入我的个人情感,写它们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慢慢地我也就不想写了。
我到底应该写些什么?这是一座压得我喘不过气来的大山,也是我一直拖延的完美借口。
-2-
在夏丏尊、叶圣陶两位老先生合著的《文心》一书中,看到的一段话:
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你读书事对于书中的某一句话,觉到与平日所读过的书中某处有关系,是触发;觉到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得到一种印证,是触发;觉到可以作为将来某种理论说明的例子,是触发。
看到这里,我仿若醍醐灌顶。原来,这就是我一直要找的答案,从指下敲出的文字,传达给读者的信息,就、是我的触发。不是为了取悦读者,刻意采用某种手段,来调动他们的情绪。我也想过这种写作方式,实在是有违初心。我要做的就是,将自己的触发原原本本的讲出来。我们敲出来的文字,是有感情和温度的,不用作者言明,读者自然感受得到。
触发是当我看到了一本实用书籍,觉得里面的某个方法挺不错,可以解决生活或工作中的某些个问题,或者提升效率,在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后,借鉴书中的方法,加上自己的经验写出来的感悟。而不是说为了凑一篇文章,东搬西找,愣是将一堆信息放到了一起,对于自己所写文字的责任感是没有的。
触发是当我读了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这首词后,多了一丝对生命及生活的感悟。将时间拉长到几十年后,再看当下斤斤计较的一些事情,无趣至极,珍惜眼前时光,也许最难得的就是当自己满头白发时,回忆起现在的日子,能够无怨无悔,挂在嘴角的是微笑。
触发是当我读了很多书后,在某一个小小的知识点,甚至是一个概念上有比较深的领悟,综合各个流派的各种观点,给出一个自己的概念。写下来,能够给读者以启迪,以思考,或者能够作为一个引子,能够让他们去探寻一些东西,就再好不过了。
这些都是触发,都是值得写的东西。在任何一个领域,我连一个刚入门的小白也算不上。每个领域也都有泰山北斗,用经典巨著奠定了整个领域的基石,看他们的书肯定要比写一些书评读书笔记的文字,收获到更多的东西。但是,正因为这些著作太伟大,读者只看名字便起了敬畏和畏难心理。它们虽然伟大,却备受冷落,鲜有人问津(当然这是之于普通人而言)。
如果有读者能够通过我的文字,能够对我看的书产生一点兴趣,进而有买来阅读的欲望,那便是我的功德了。如果读者能够将书,和自己平凡的生活联系起来,对于我来讲,这便是意外之喜了。
再者,即便是我写下的文字没有人阅读,可对我来讲,这是一个强迫自己深入思考,并锻炼自身表达能力的机会。写作,实在是有说不完的好处。我要克服的是,开始敲字时的那一点抵抗心理。再说,写作的肌肉是可以锻炼的,扛过了最开始时的痛苦时光,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在写作时,你会处于心流的状态,开始享受这一个过程呢。
-3-
这本书里还说:“我们心的作用,普通心理学家分为知、情、意三种。知是知识,情是感情,意是意欲。对于一事物明了它是什么,与别的事物有什么关系,这是知的作用。对于一事物,发生喜悦、愤怒或悲哀,这是情的作用。对于一事物,要想把它怎样处置,这是意的作用。文字是心的表现,也可有三种分别,就是知的文、情的文与意的文。”
这一段话对我的启发就是,在写作之前明确自己的写作目的。知、情、意,基本上已经涵盖了我们的表达内容。
向别人解释一个概念,描述一个事物,这些是知的范畴。而你通过五感所接触到的世界,给自己带来了什么样的情感或情绪触发呢?这些是情的范畴。意,这个作者给的解释比较抽象,我的理解是告诉别人自己对于一事物的看法,个人观点性质的,包括这件事情应该怎么做,这是意的范畴。
我们写出来的文,并不是在一篇文章中只能使用一种方法的,而是可以交替使用。通过描写不同的内容,让一篇文章丰满起来。
开始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