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祖传的那点儿东西(1)
罗大伦
40个想法
第2章 黄元御,不该被遗忘的神医
>> 黄元御有个传人,叫麻瑞亭,麻老生前在西安行医,1997年去世,活了94岁。麻老从黄元御写的《四圣心源》这本书里,只拿出了一个方子,叫“下气汤”,他这一辈子,就用一个下气汤,来回加减,就治了一辈子的病,而且疗效极好,享誉四方,活人无数。
>> 《清代名医黄元御传人——麻瑞亭治验集》
>> 要说这学习环境的确很重要,它能调动人的兴奋点,黄元御就在这种气氛里,学得是“诸子百家,靡不精熟”,简直就是什么书都看,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没有不涉猎的。
>> 黄元御对《黄帝内经》里的五运六气的解释,那是和历朝历代都不一样的,他提出了自己的一套解释,可谓是独树一帜。没有对天文历法的了解,能提出这么深刻的内容吗?搁一般人,能看懂就不错了。
>> 黄元御就是这后一种人,他在经过了痛苦的煎熬以后,站立了起来,他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要掌握自己的命运!
的确是,值得深思
自学有很大的优势在于,真正的用心了,因为兴趣或者其他,吸取前人的精华,真正的投入学习,学到一定程度再去请教大师点播,会走的更远!
>但是不知道各位发现了没有,我写过的好多大师还真不是那么跟着师傅学出来的,真正的大师似乎多半是自己憋出来的,然后才去跟老师学,这个特点很值得研究。
学习方法很重要
>知道学习方法,所以就采取了一个很好的策略,就是去书店,把所有能够见到的注解《伤寒论》的书都买回来,碰到一个问题,就挨本书地翻,看看这位古人是怎么理解的,看看那位是怎么理解的,这就好比是找了很多的师傅,有了问题就挨个师傅地问。
这大约是学习和思考的最高境界了
>“又复摊卷淫思。日落神疲,欹枕假寐。时风静月白,夜凉如水,素影半床。清梦一肱,华胥初回。”
可见当时黄元御处于没有任何人打搅的环境中,他将自己完全融入到书里面,他无时无刻都在思考着,甚至在梦境中,都会遇到思考的问题。
这说明黄元御当时进入了一种境界,一种人和书完全一体的境界。
一定要读一读这本笔记
>天下第一用功的同学
那么黄元御同学为什么会写这么一本《伤寒悬解》呢?其实这本书相当于他的读书笔记。他对《伤寒论》思考得太深入了,觉得以前好多教授说得都不对,于是就开始按照自己的见解来解释,在研究《伤寒论》的派别中,黄元御是属于错简重订派的。
>> 没人相信这个世界上有天才,但是努力和精神专一,的确能够制造像天才一样的人。
>> 原来有很多火热之症是假象,有很多病是由于气机升降失常而得的,并非是真正的火啊!
>>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在中医里,脾为己土属阴,胃为戊土属阳,阳要下降,阴要上承才对。
>> 您现在再看看,脾土左升,肝气和肾水都随着升,胃气右降,胆气和心火随着下降,这是不是一个左边升、右边降的圆圈呢?
>> 中医以前也说过:“九窍不和,皆属脾胃。
>> 两只耳朵犹如一所展览馆,把人的一切,心肝五脏、性命、历史一一展示在外面,一眼望去,尽收眼底。 耳穴在耳郭上的分布似一个倒置的胎儿,头部朝下,臀部朝上。身体各部位在耳朵上皆有相应的位置。因此,在耳朵上可以观察到身体任何部位的病理变化也就不足为奇了。如:冠心病人可以看到耳垂有斜线皱纹;肝癌病人可以观察到在耳郭肝区周围的环形凹陷、梅花样改变;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耳甲压痕;就是掉一颗牙,在耳朵上都会有所体现。耳郭是一个独特的能反映整体全息的微观世界。人体的十二经都直接或间接上达于耳,故《灵枢·口问》篇云:“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在《素问·金匮真言论篇》中有:“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因此,从耳的颜色、位置高低、厚薄、扁圆、硬软可知其人先天的体质,从形态和长相可知后天的病理。 怎么通过观察耳朵的颜色、形态、厚薄来判断内脏的虚实呢?《灵枢·本脏》篇中指出:“(耳)黑色小者则肾小,粗者则肾大,耳高者肾高,耳后陷者肾下,耳坚者肾坚,耳薄者肾脆。肾小既安难伤。坚则肾不受病。肾大,大则虚,虚则肾虚,耳聋或鸣。”
第3章 张景岳,诊病如神的望诊大医
>> 参汤,一味人参叫做独参汤;温胃饮:张景岳创立的方子,成分为人参、白术、扁豆、陈皮、干姜、炙甘草、当归,用来治疗中寒呕吐,吞酸泄泻,不思饮食等症),结果喝了几服,就彻底地痊愈了。
>> 张景岳提出了一个中医里面的千古名句,这句话是学中医的人必须会的,就是“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在临床中,你反复琢磨这句话,确实有提纲挈领的感觉,很是受益。
>> 子木在人间问: 罗老师,各位高人,当我敲下这几个字的时候已经不能控制自己的眼泪了…… 这一个月来,每天打开这个帖子我都会看到泪流满面无法继续看下去为止。名医们绝立于世的高贵人格,罗老师文字背后振中医、兴中华的良苦之心,肝兄、杏虎与无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我们涤清思路、答疑解惑的好大夫们的真心诚意,让我这样一个一心愿
>> 医药的道理太深奥了,里面的学问那可大了去了,所以你没有过人的智慧,我劝你都甭来学,犯不上难为自个儿啊。而且,你还必须善于判断事物,善于找到问题的中心点,如果不这样,你很快就会被复杂的情况给搞晕了,回头北都找不着了,还给人瞧什么病啊!”
>> 一个人,真的想做好一件事情,必须要抛弃一切乱七八糟的杂事儿,只有用心精诚,才能做到最好。
>> 熟地这味药有个特性,虽然它主要是滋养肾精的,但是它和什么经的药配,就可以补什么经,比如,熟地配合白芍使用,就可以兼补肝经的阴血;和柏子仁配合使用,就可以滋补心经阴血;配合龙眼肉,就滋补脾经的阴血。
>> 张景岳说:“阴阳既明,则表与里对,虚与实对,寒与热对,明此六变,明此阴阳,则天下之病固不能出此八者。”
>> 中医还有若干个诊断体系,比如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时间辨证等系统,这些系统是交叉在一起的
第4章 吴鞠通,妙手回春的温病大家
>> 明朝吴又可写的《温疫论》。
>> 论》和《临证指南医案》等书都是他的弟子整理的。
>> 在他晚年写的《医医病书》的开头,就提出了对医生学问的要求,开篇五个小文章,全部都是关于五运六气的,依次为:一、医非上智不能论;二、气运论;三、医不明六气论;四、医必备四时五行六气论;五、三元气候不同论。
>> “进与病谋,退与心谋”这句话流传了下来,算是中医名言之一,后世的很多医家把这句话作为座右铭,时刻提醒自己要认真思考病情,各位可以把这句话抄在本子上。
>> 二至丸,女贞子30克、墨旱莲30克,每天熬水当茶喝(三碗水熬剩两碗),这个二至丸中的女贞子是冬至日采,墨旱莲是夏至日采,传统认为这个时候药物的药性是最好的,所以叫二至丸,有滋阴的作用
>> 中医认为脾属土,具有统摄津液的作用。如果脾阳不足,那么体内的水湿就会泛滥,其中一个最主要的症状就是水肿,比如有的人经常感到四肢肿胀,大便溏泻,这都是水湿泛
>> 现在的“官桂”是品级最差的,油最少,很辣,用了很燥,容易引起口鼻上火,现在品级好的是企边桂。
>> 桔梗药性上行,排脓清肺利咽,和甘草配起来就是张仲景用来治疗少阴咽痛的桔梗汤。原来银翘散用的是芦根煮汤送服,这里用的是白茅根,这个用得好,说明吴鞠通照顾到了下焦的热。白茅根的特点是可以使热邪从小便排去,一般喝了白茅根以后,小便就会增多,这味药民国时期的名医张锡纯用得最好。他的体会是不要久熬,用开水泡得沉底了就好了,我临床中体会的确如此,这是人家的经验。
>> 手脚心开始感觉热,吴鞠通判断,这是阴气不足啊,但是两手脉象都是弦的,而且很细,这说明阳气也不是很旺,于是就开了张仲景的复脉汤,加上了生牡蛎和生鳖甲,用来滋阴。
>> 原来就是六味地黄丸再加上麦冬和五味子,也叫麦味地黄丸,现在药店里都有卖的。
>> 乌梅性酸,除了能够生津液之外,酸还主收,所以乌梅可以收敛浮热,引气归元,就是让那些乱跑的热气从哪儿来的回哪儿去,各自归队。所以我们现在夏天常喝酸梅汤,里面就是用的乌梅,一方面可以生津,另一方面可以收敛浮热,就是这个意思。
>> 网友互动 怨月恨花: 人们常将得病的原因归咎于外部的东西,什么致癌物啊、什么病毒细菌啊……殊不知内部的原因更容易让人生病,正所谓:“百病生于气。”不是我亲身的经历,我也不相信自己的皮肤病竟然与生气有关。我在国外工作,有一天突然患上了皮肤病,这边只有西医,医生给我开了消炎药和涂抹用的药膏,我承认西医的药膏见效快,但是后来又反复发作了。消炎药,我吃一次,就开始来例假,吃一点,来一点,不吃就不来了,要知道那时候我其实是例假刚来完。吓得我停了药,这还不算,后面还发高烧,偏头疼,到最后连吐了两天。连疙瘩汤吃下都会完整地吐出来。 说到这里,罗医生,知道我是谁了吧?呵呵,我来顶帖了。 回到国内,有幸见到了罗医生,他很耐心地为我诊断,“望闻问切”都有,而且问得尤其详细,我自己都不知道,原来我的皮肤病竟然与当初的梅核气有关,当然,“梅核气”这个词也是罗医生教给我的,他不说我都不知道,只能描述当时的症状。如果不是罗医生耐心询问,我也不会回想起皮肤病变一个月前发生的事。 记得发病前一个月的一天,因为被领导挤对,我气得肺都快要炸了,没几天就感觉到咽喉中有异物,后来便得了这个皮肤病。 在国内亏得罗医生给我开了方子并叮嘱我保证一日三餐,身体症状才有所好转。大学同学来京出差,见到我,都说我看着比以前健康多了,而且似乎还变漂亮了。
>> 而现在回到这边,心里因为某些事又郁闷了,身体反应非常迅速,幸好还带了一服药过来应急。这样下去实在不是办法,当真是“情深不寿”吗?感情这个玩意儿碰不得吗?其实大家看我的ID就知道,我这个人小心眼太多,爱生气、爱哭,可是我很少发脾气,其实我更爱笑。 在这里除了要谢谢罗医生,并申明我坚决支持中医的立场,还要提醒大家平时要保持愉快的心情,心情好,胃口好,吸收好,身体才会好。
>> 无情之草木不能治有情之病”。
>> 我为什么奇怪呢?因为这个患者的舌头上,舌苔厚腻满布,微微发黄,这是什么舌象啊,这是体内严重湿热的反映,是湿和热结合在了一起,像这种情况,越用清热解毒的药物,病情就会越严重。湿气重就要泻去水湿,湿去热就没有了依托,这个人就会自己恢复过来
点评
向伟大的中医大师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