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吸引了我《金钱的背后是人》。
书中有两个观点:
一是每个个体购买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二是我们支付的金钱是商品的销售价值;
使用价值和销售价值往往是错配的。
这对我们的启发是,每个人自己心里要有杆秤,要自己探索出一条让自己幸福的花钱之道。
让我想起10多年前的一个场景。
1、一个故事——肝腰合炒
有一道著名的川菜肝腰合炒,食材是猪肝和猪腰,猪肝8元一斤,猪腰30元一斤。
公司附近一家餐馆提供这道菜,为了满足顾客差异化需要。
同时也提供单炒猪肝和单炒腰花儿,价格和肝腰合炒一样。
这一点被嗜钱如命的B同事敏锐洞察到。
一天中午,几个同事去就餐,A同事先到餐馆,于是替大家点了菜,其中一道是肝腰合炒。
不一会儿肝腰合炒端上来了。
B同事非常不理解,用疑惑的语调质问道:“何必点肝腰合炒呢,要点就点单炒腰花儿,菜市场猪肝比猪腰便宜多了,肝腰合炒和单炒腰花售价一样,单炒腰花多划算。”
旁边同事都没吱声,但有的用肢体语言表示赞同,微微点头。
我心想:“万一你自己都不喜欢吃猪腰,为了吃回菜价,也要硬着头皮点单炒腰花吗?”
过了一会儿,A同事偷偷告诉我:“账不是这样算的,猪肝虽然便宜但富含维生素A,对提高视力有帮助,定期摄入适量肝脏对眼睛有好处。”
事后了解到,B同事一直有夜盲症,医生建议他可以吃一些猪肝。
但点菜时宁愿单点炒腰花,因为这样可以吃回菜价,让他感觉很划算。
在生活中你身边是不是也有像B一样的人,就是那种掉进钱眼里的人,他们很可能忽略了钱的背后是人。
每个个体对一个商品感受到的价值多元的。
无论价格高低,没有效用就没有意义。
2、无论价格高低,没有效用就没有意义
在中学政治课本中讲到,金钱的功能有一项叫价值尺度。
每个个体对商品的价值尺度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
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个价值,到底是指什么价值?
《金钱的背后是人》中假设了一个场景。
有一次,你在商场看到一件价值不菲的夹克,竟然打两折,你立马拿下,觉得简直赚翻了。可是回家后,你心里感到有点别扭。这件夹克虽然贵,但是却是你不怎么喜欢的荧光橙色,有点花里胡哨的。后来,你虽然偶尔拿它出来穿,但怎么也喜欢不起来。扔了又很可惜,只好藏在柜子里。
请问,这件夹克对你而言,有价值吗?
你看,作为消费者,我们购买东西,是看中它给我们带来的使用价值,或者换个词说,是效用。
买一件夹克,认为“这件夹克穿起来真舒服”的人,买的是舒适感;
认为“这件夹克真好看”的人,买的是展示自我;
认为“这件夹克值1000元,我可得跟朋友们炫耀炫耀”,这样的人,也得到了社交价值。
作为一个消费者,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充裕的,是更多的效用。
无论价格有多高,对你而言,没有效用就没有意义。
3、商品的价格不可能和自己心目中的价值完美匹配
我们都知道,买东西时,衡量一个产品价值的,就是它的价格,也就是它能用多少钱买到。
但是,《金钱的背后是人》的作者提醒我们这个价格是商品的销售价值,它不可能与每个人心目中价值完美匹配。
书中举了另外一个例子。
你去朋友新开的葡萄酒庄做客。为了庆祝朋友开业大吉,你一口气买了两瓶葡萄酒。回到家,你打开一尝,味道跟你想象的有差距,你不太喜欢。
于是你安慰自己说,可能高档酒就是这个味道吧,毕竟要500元一瓶。
几周后,你发现这种酒竟然涨价到了1000元一瓶。但是,你心里还是喜欢不起来。因为,这并不代表你手里剩下的酒味道好喝了两倍。很显然,价格和你尝到的味道之间,没有直接关系。
假设,这个时候,你的朋友跟你说:“最近这款酒太火了,你要是不介意,我可以以800元收购你的葡萄酒。”这个时候,恐怕你对手里酒的感受立马就变了。因为你的身份从买家切换到了卖家,这瓶酒你觉得不好喝不要紧,它可以帮你赚钱。
至于,这瓶酒为什么你觉得不好喝,但是依然可以卖高价呢?
或许是因为,有那么一批人,口味跟你不一样,他们确实觉得这瓶酒很好喝,值1000元。
或许是因为还有那么一批人,觉得买这瓶酒可以跟朋友们炫耀自己的专业。
也或许这只是商家的把戏。他们用营销手段,宣称自己的商品具有高价值,然后定个高价,笃定消费者会用价格反向判断价值。
但不管怎样,这都不是你眼里的价值。这些价值,统一叫做销售价值。
写在最后
一次,我去买茶,店主分别泡了两杯,让我品尝。
一杯是价值1000元一包的茶叶泡的,另一杯是用100元一包的茶叶泡的。
喝完后我指着100元一包的茶叶赞不绝口。
店主很诧异说:“你再尝尝,100元和1000元的差距都尝不出来吗?”
我心想:1000元的茶叶可能有100优点,而且这100个优点都是我不关心的,100元的茶叶只有我特别在意的一两个优点,那我不是很幸运吗?茶好不好只需要自己判断就够了。
所以,金钱衡量的是什么价值?是销售价值,而不是每个个体感受到的使用价值。
就像这本书的书名——《金钱的背后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