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闻晨报的微博上看到这么一句话:这个时代放不下的除了感情还有手机。不知不觉,我们大部分人都被手机附体了。
现在的手机功能实在是强大,出门只要兜里有个电量满格的手机,能处理的事真是太多了。无聊的等待,刷手机;买东西,刷手机;迷路了,刷手机;想知道朋友的近况,刷手机……手机占据了生活,也占用了我们的大部分“时光”。
按照神经专家的解释,人们沉迷手机是有原因的
手机的功能和应用程序(app)巧妙且持续地提供新鲜事和奖励,并不断触发人们大脑里多巴胺的产生。
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它和人的情欲、感觉有关,它传递兴奋及开心的信息。另外,它也与各种上瘾行为密不可分。市面上不乏诸如用户思维+,产品思维课之类的书籍和课程,APP设计者、社交媒体等很容易获得一套把用户“钩”住的方法和策略……
不得不承认,只要手捧着手机,就可以通过手机了解“外面的世界”。只要你愿意手机就是全天无休的直播室,手机从不缺乏受众。手机里的海量信息展示,总让我们捕捉到自己比周围缺少了什么,无数的信息在告诉你什么是好的,然后你总担心不刷一下手机会漏掉什么,其实你只是担心失去人生的可能性。“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只要你愿意,拿起手机方寸之内便是广阔的天地。
“手机”在悄悄偷走了什么?
七年前,母亲从遥远的南方来到北京,在北京生了活两年,帮忙我照顾孩子。那时候智能手机还没那么普及,至少在老年人的世界里,还没开始大范围使用。记得母亲当年用的只是一个老人机,每天除了照顾孩子,勤快的母亲总是把家里收拾得整整齐齐的,窗台桌面但凡可以擦的地方都擦得干干净净的。
自从母亲学会了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各种功能及玩游戏。那么“悲剧”来了,家里的犄角旮旯再也不是她打扫整理的范围了,手工针线活也荒废了,除了日常做饭、打扫地面卫生,及外出散布逛菜市场……剩余的时间是“玩手机”。
当然不止母亲,连我的大部分时间也因为手机附体,不经意间流失在刷手机刷朋友圈里。孩子日常用语里多了无数句:“妈妈,别看手机了,陪我玩吧。”老人玩手机,寂寞无聊时光得以排解,也是发挥了手机的有利作用了。可是我们年轻一代,就不见得了。如果用《奇特的一生》里柳比歇夫的时间计算法,计算我们一天被手机附体的时间,估计占去的时间会让人感到很惊讶。
根据研究公司eMarketer的数据显示,美国人平均每天花在手机上的时间超过4个小时;英国大多数成年人每天查看手机33次,青少年则更差不多是成年人的3倍,每天查看90次,四分之一的英国人,经常因担心手机的电量耗尽而感到焦虑,称之为“低电量焦虑症”;43%的法国人从来不关自己的手机,多数法国人宁愿放弃运动时间和喝酒的晚会,也不愿与自己珍爱的手机分离,“无手机恐惧症”随处可见……此数据来自网络搜寻,如果数据源来自中国,也并不见得比以上呈现的数值低。因为放眼咱们日常乘坐公交地铁,不看手机者寥寥无几。
你被手机附体了么?被手机附体的“时光”,时间在悄悄流失,仿佛被无声无息地偷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