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結論,這個月初,我在公司的臨時股東會被打到全線崩潰,喪失談判條件。
以下慘劇,提供諸位日後參考,別犯下與我相同的錯誤。
公司落在台灣高雄,雖然名為公司,但本質而言,屬於上游再加工的代工廠,同時股份上則近似於家族企業。
五人的營運團隊,由一位年長甚多的長輩(大股東)擔任實質leader。好友則出任名義上的負責人與董事長,因為持股者多數是我好友的親戚。
作為新成立的企業,無可厚非,得在初期不斷燒錢支撐。但,隨著帳面現金日趨減少,公司運營壓力日漸增大,為了減緩現金流失的速度,並且改變營運半年仍無實質現金收入的困境。
於是,我與好友在一次半衝突的會議中,開始提議要調整公司營運方針。未料,戰爭由此開打。
年輕成了要命的原罪,被長輩百般指責,甚至不得異議。大量的言語衝突後,自然難以忍受,開始吹起反擊的號角,衝突於是更加激烈,最終走向召開臨時股東會的全面戰爭。
雖然局勢不利,但依然得爭取能爭取的票數。於是,我將公司成立至今的營運現狀,目前的現金流,遭遇何種困境與難題,逐一條列,合理分析給其他未參與營運的股東,諸位長輩聆聽後,不斷點頭同意,雖然勝利的曙光尚未出現,但當時的我確實相信,我方未必會落於下風,而,正是這個愚蠢的自信,讓我埋下大敗的種子...
會上,被轟炸的過程就不逐一詳述,畢竟敗軍之將何以言勇。但本應支持我與好友一系的股東,為何會在最後,全面倒向大股東。當時太過氣憤的我,一時難以冷靜也無法思考,此後的幾天,我在床上不斷翻滾,思考自身到底在哪個點上犯了致命的錯誤...
苦悶的我,在離開高雄前,開始跟此地的朋友聚餐,搞個屬於自己的送君一別,無意間,一個朋友的一句話點醒了我。
「他當然不需要聽你的,畢竟他出錢最多啊!」
是啊!在這次的創業中,我僅投入30萬現金(單位:新台幣,約6萬7人民幣),而大股東卻是我的5倍,從傳統的價值觀來看,我與好友自然無足輕重。他思考的是傳統工廠的經營,由上對下的管理,而我和好友思考的卻是創業,扁平化的團隊討論,兩相疊加下,從一開始價值觀就分歧了,只能說我與好友太過一廂情願。
但,這仍未解釋股東會上倒戈的現象啊?繼續翻滾床上數天後,我得出兩個自己能接受的總結,供大家參考。
1.損失迴避的人性問題
我確實理性條列了公司現狀,但也僅只於此。換言之,我膚淺的認為,人會因為自身的利益問題,而勇敢站出來捍衛。但,我卻忘了更深層的人性問題,一旦為了捍衛利益而質疑公司的營運方針,可能面臨大股東魚死網破的窘境,為了迴避投資損失的風險,諸位長輩做出更直覺的判斷,也就是犧牲我們這些小股東晚輩。
再者,我沒有提供各位股東,一個有效且有利的解決方案,這成了我方的致命傷,與此同時,大股東卻發動金錢攻勢,再度投入250萬現金,最終,我方全線崩潰...
切記,創業思考人性問題,遠比理性思考來得更加重要,並非理性不重要,而是現實中"人"非常容易受到外部影響,一旦團隊或股東們受到影響(譬如損失迴避或框架效應),你所假定的計畫,將陷入一廂情願的悲慘處境。
2.嚴重的價值觀差異
我嚴重輕視了台灣上一代人與我們這一代的價值觀落差,我們所認知的創業,建構於開放性討論的條件下,換言之,團隊間的階級理應不明顯,比起遵守對內部的禮節或問好,應該著眼於外部市場的競爭,優先考慮公司的存續問題。但這一點,卻使我們犯了大忌,大股東抓住我們禮節不周的問題,瘋狂猛打,而不幸的是,其他長輩股東也認同他的論點,於是整場會議有一半的時間重點偏離,我們被迫在禮節問題上不斷挨打。
甚至被指責,我們不應違背"老闆"的意見(wtf?)。坦言之,當時被罵得太慘,以致於後來開始思考,禮貌問題是否在創業團隊中,屬於重要議題。好吧,我現在還是挺固執地認為,這應該不是創業公司優先思考的項目吧!?
雖說,我也是信奉打虎上陣親兄弟的創業理論,但實務上,還是盡可能考慮團隊成員,年齡落差切勿太大,畢竟價值觀這種東西很難彌合,一但有落差,光溝通成本就足以拖垮整個團隊。
well,以上是一個不成功的創業總結,如果有朝一日你也創業,恰好你也是股份有限公司,希望能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