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的长远修炼才是持续稳定共事的根本纽带
朋友的互联网公司又一个90后离职了。
他很无奈,几杯黄酒下肚,他说“如果这是因为收入问题而去,我无话可说...我觉得,他们并没有享受和我们工作的这个过程,他们没有长远地去看问题,这才是让我最失望的。”
我很理解朋友的苦楚。可员工想的,又怎会跟你的一样呢?
知乎上有一个热贴,问的是如何管理90后员工。其中一个很火的回答,我节选了一些是这样的:
我对工作时间和自己的时间态度分明,上班认真干活,下班那就是自己的时间。
除非是业务实在太多忙不过来,或是自己造成的错误耽误事,行,我加班。什么所谓狼性文化,加班文化,单纯为了提升业绩甚至是单纯为了面子的加班,我不管。
上班是为了赚钱,享福。
我干了活,就会期待相应的报酬。如果报酬不符合我的付出,我就会跑路咯。
如果我犯了错误,你可以指责评判我,但是请有针对性的批评。
关于发展问题,我也有自己的想法,那就是钱够花。
从管理的层面,企业要发展,需要下面的人跟着它走心,公司总是会提奋斗、拼搏打仗、不断付出,为企业某得利益的。可是,如果万一我真是“上班钱够花,下班准点走人”的人,在很多事情的处理上就往往跟公司相悖了。
闷骚型的公司,我指的就是那种正处在业绩瓶颈期的公司。这类公司也许还处于起步的阶段,他们关注的不是怎么让公司的气氛好一点,不是让员工不要闷头做方案,不是系统地去设计年轻的员工晋升规划,而是,你当下最迫切最关心的事就是给老子赶紧签单收款。
当你遇到类似上述的员工的时候,自然留不住人。
他们没有经济上的急迫,钱够花就好。不超额工作,不挖空心思突破创意。在你们眼里,他们一点都不上进。说白点就是他们为什么不会为公司多赚点钱。
说实话,看了知乎上这位仁兄的言论,我想起了自己曾经频繁辞职的经历。我做过外贸物流销售,实习过电影制片,做过英语辅导老师,做过度假别墅的导游,最后,我进了媒体。
一路走来,虽然我多少是因为工作的环境而辞职,但我对“上好自己的班,拿钱走人”这样的洒脱想都没敢想。我多么渴望有钱啊,我那些时日负债累累,学费还没交。
我渴望钱,导致我的心态从一开始就打上了“被迫需要完成一个任务”烙印。我只是过于冲着钱去干了自己不愿意做的事,违背了自己的心,我更希望的是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同时也能赚到钱。
一个被迫需要去做着眼前工作的人,能开心到哪里去?
我不敢不想加班就不加,不想拍马屁就不拍,不应酬就不应,掩藏着个性,对上级指令俯首帖耳。记得我在做度假别墅文案的时候,这个不靠谱的公司老板搞了个海岛亲子游的项目,叫我去做向导,而且还有一个非常重大和艰巨的任务:做一群小朋友的保姆。
平时文案不符合她的意思,按她的喜好改了就算了,可是突然接到一件自己从来没碰过的任务,看在自己满身债的份上,我半推半就硬着头皮就上了。除了平时的工作,下班后我还专门抽出两个小时的时间练习小魔术、背英文故事、折纸折气球。
第一团完成的时候,明明知道行程很多临时不合理的安排,明明知道这根本不是单纯的做保姆,明明知道提了项目改进的总结也是徒劳,可我没说不干就不干,还继续默默地接了3次团。
印象最深的窘况,是一次前往小岛浮潜的节目。公司在团出发前因为过于自信,没有把游艇预订下来,等到了当地,由于是旅游旺季,游艇根本就轮不上给你,无奈下临时租了艘快艇。客人就这样傻屁傻屁被安排上了一艘破船在海浪中颠簸,有些小孩子还吐了,当时海峡里起了风浪,我自己都担心船会不会被打翻。不知道是不是客人都见过大场面,全程淡定半句吐槽都没有!这是不是最大的埋怨?...带团的过程虽是囧途,可还得照样在深夜给公司发行程中的美图,好让老板向粉丝晒这个度假游的精彩。
员工对公司的事敢怒不敢言,就算闲聊也是细声细语,深怕给公司一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印象。在气氛压抑的环境下,员工谈什么创新,谈什么上进呢?
如果,我衣食无忧,我更愿意开放吐槽、直言不讳,我喜欢的我就把它做好,我不喜欢的我就甩头走人。我需要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没突破,是我的问题。可我不是这类人啊。
但凡自觉有点牛逼的年轻人,大都去了更牛逼的公司,或者自己单干。从在校园开始,他们已经跃跃欲试,微信公众号圈住了上十万的忠实粉,开发的app足够他们在未来十年里炫耀。他们大多没有原生家庭的负累,拥有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玩自己喜爱的东西,专注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在不把创新创业挂在嘴边都不好意思出门的时代,二十岁出头年轻人组成的创业团队拿到风投的满大街都是。
太出类拔萃的年轻人,你请不起;可眼前抱着“下班准点走人”心态的年轻人,你又觉得他们在混日子。打工仔通常心里都住着一个风球,巴不得明早就开刮,不用去上班。这咋整啊?
我跟朋友说,1. 要不就请穷孩子 2.要不就放开手给他们干。
穷人家的孩子,他们更加珍惜眼前的这份工作,他们希望通过努力,让自己的金钱和阅历得到改观。最基本的是,你接到的单子需要一些中规中矩的员工老老实实地执行,以至于任劳任怨地加班。
同时,如果你想创新,请你放手让他们去想象、去试错。年轻的员工见多识广,想法很多,而往往一个不经意的“坏”念头可能就成为了爆款。互联网公司需要连接更多能彰显个性的个体,而不是流于形式的客套和表态。
我做新媒体的行业,有一个很深的感触:干新媒体的人得有个性。满脑黄段子,满嘴重口味...他们是思想上的女流氓,行动上的标题党,这样才能在这个处处红海的市场里不至于石沉大海。在日益变化的市场面前,没有什么不可撼动的标准,只有不断被刷新的数据。
可细想起来,钱,个性,自由的空间似乎还不够。一篇名为《公司的一个90后辞职了》的文章里,提到了“海豚文化”。
它说,海豚是智慧的动物,大脑比重仅次于人类,可以团队行动一起围攻鲨鱼,也可以单独畅游,灵动而快乐。海豚型组织更加适合目前二十多岁年轻人为主体的互联网文化。
它提出,智慧的个体,海豚组织的每一个人都是贡献价值的,不需要压抑个性;连接型组织,组织不再是深严的金字塔哦,而是基于共同目标而构建了一个连接个体与个体的平台,以及相应的透明的价值评估体系;重视创新与快乐,企业勇于试错,并给有想法的年轻人试错,不再闷头苦怏怏,激发更多的灵感。
从苦哈哈的狼性气氛,向提倡灵动创造的海豚文化转变,对于追求工作环境的年轻人而言是最好不过,但从这位做管理层的朋友来说,这似乎又不完全是招人的最根本诉求。
你得问清楚,他们来这到底是干嘛的。
他们是否属于能把自己的工作,当成了一件正在刻画雕琢的作品的一类人。写的每一篇文案,设计的每一件产品,都是他们的作品。就像搞艺术的人,他们更在意作品的好坏,而非纠结这件作品能卖多少钱;他们在意解决问题的方法,A路走不通,会想有没有B路C路Z路可走;他们在意心内物的得着,我在设计产品的时候需要用到什么技能,我设计推文需要用到什么工具添加好玩的元素,我跟别人接触的时候是否获知了有趣的事情...
换句话说,他们在工作的过程中,究竟有没觉得自己在成长,无论是“术”还是“道”的方面。
因为,辞职的年轻人去到哪里都很可能面临同样的问题,钱和环境。对于员工,企业都不是做慈善的,员工拉单、做设计、写文案赚到的钱大部分不是自己的,因而从本质来说用钱去框年轻人为公司卖命终究不是长远的做法。
在员工个人的人生阶段和公司需求相对匹配的时候,个人的长远修炼才是持续稳定共事的根本纽带。带着这种成长,就算在当下的平台没能获得相应的酬劳,但跳到另外一个平台,手上已经有更多要价的筹码。
我的朋友,当你遇到了有以下特征的年轻人,你要重点留意和培养:
1.钱不是Ta第一考虑的要素,注重在公司里面的成长才是第一要素
2.Ta有个性,行事不落窠臼,eg..工作时间即便Ta可以睡7小时的觉,聊7个小时的天,但可以用1小时给出惊艳的答卷。
3.在Ta所从事的领域,专注,有专业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某天当他们跟你递出辞职信,上面写着“我在这里没法再成长了”,那时候你应该能会心一笑: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