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习俗知多少
“腊八祭灶,年下来到。闺女戴花儿,小小子儿要炮,老妈吃着桂花糕,老头儿戴着新毡帽。”过了腊八节以后,就有了年的味道了,人人都开始在喜气洋洋中迎接年的到来了。据记载,中国人过年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它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二千多年前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部下人员,察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岁首。算是正月初一,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有着许许多多的风俗习惯。春节习俗你可知多少。
祭灶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谣“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23,一般民间24,水上人家则为25举行祭灶。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有“灶王爷”的神位。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所做的善事和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人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然后由他带回家中。因此,对于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给玉皇大帝的汇报至关重要,关乎这家人一年的吉凶祸福。所以人们在送灶的时候,总是供上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还在灶王嘴四周涂糖,意是用糖粘住灶王爷的嘴,让也好话多说,不好的话别说。“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升天了。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燃焚烧,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了。
扫尘
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叫“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阁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扫尘”,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尘布新
”的含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民间有腊月不扫尘,来年招瘟神之说,而这个瘟神就是传说中的三尸神。 传说三尸神是专喜说人是非,嚼舌头的神,总喜说人是非。有一年的二十三,三尸神又向天帝说人坏话了。他说:人间的凡人说玉帝您是一个“十恶不赦,是非不分的坏蛋”。玉帝听了大怒,他让三尸神去人间查访,将那些说他坏话的人家屋檐下用蛛网作上标记,到年底他来视查,并对这些人家作惩罚。这话刚好被灶王爷听见,他想来拯救人间的凡人,于是想了招,说要让我说好话可以,在我上天之后,要将家中庭院打扫干净,待我回来后保你一家来年平安幸福。于是人们便开始了“扫尘”。年底玉帝到人间一看,没有一家有蛛网便断定三尸神说谎,将其打入大牢,永世不得翻身。
贴门神
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屋的旁边,后来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和郁垒是最初的门神,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唐代以后,又有画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像为门神的,也有画关羽、张飞为门神的。还有“麒麟送子图”,两个傅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一麒麟,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后来就作普通门户的新年点缀品了。
春联 与福字
春联亦名“门对”“春贴”,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春联来源于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于桃木上,再简化为桃木上题写门神的名字。这种习俗延续了1000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降神大神的名字。据史记载,后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最早的一副对联。宋以后民问新年悬挂春联已相当普遍了。王安石诗中“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服。”就是当时春联的真实写照,故春联又称桃符。到了明代,朱元璋大力提倡。他在金陵定都后,命令大臣,一般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写一幅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文人也把题写对联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成为一时的风尚。入清以后,乾、嘉、道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佳对。春联表达了对新的一年的期盼
过年时,门上贴春联,门楣上还贴一个福字。现在一般福会倒贴,寓意福倒了。 据说,“福”字倒贴的习俗来自清代恭亲王府。一年春节前夕,大管家为讨主子欢心,照例写了许个“福”字让人贴于库房和王府大门上,有个家人因不识字,误将大门上的“福”字贴倒了。为此,恭亲王福晋十分恼火,多亏大管家能言善辩,跪在地上奴颜婢膝说:“奴才常听人说,恭亲王寿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乃吉庆之兆。”福晋听罢心想,怪不得过往行人都说恭亲王府福(倒)了,吉语说千遍,金银增万贯,一高兴, 便重赏了管家和那个贴倒福的家人。
事后,倒贴“福”字之俗就由达官府第传入百姓人家,并都愿过往行人或顽童念叨几句:“福到了,福到了!”
年夜饭
除夕也叫年三十。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似“元宝”,年糕叫“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兆之头。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圆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团圆饭上的每一个菜都是有寓意的。白菜是“百财”,豆腐是“一家都福”,圆子是“团闭圆圆”。
守岁与压岁钱
所谓守岁,现在一般理解为吃完年饭看完春晚,共候敲响新年钟声的那一刻。
在古代守岁又叫守崇,这里有个流传已久的故事。传说有一种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孩子往往吓得哭起来,接着头疼发热,变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
有一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心肝宝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夫妻俩不敢合眼。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灯火,“祟”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迸发道道闪光,吓得“祟”逃跑了。原来,这八枚铜钱是神仙变的。第二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以后大家学着做,孩子就太平无事了。因为“祟”与“岁”谐音,之后逐渐演变为“压岁钱”。到了明清,“以彩绳穿钱编为龙形,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所以一些地方把给孩子压岁钱叫“串钱”。到了近代则演变为红纸包一百文铜钱赐给晚辈,寓意“长命百岁”。对已成年的晚辈红纸包里则放一枚银元,寓意“一本万利”。货币改为纸币后,长辈们喜欢到银行兑换票面号码相连的新钞票给孩子,祝愿孩子“连连高升”。
从腊八节拉开年的序幕,之后人们祭灶、扫尘、贴春联到吃年夜饭,守岁,年在这样的节奏里一步步地进入了高潮。过年的习俗你可知道了多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