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重装”一套失控局面的操作系统,从乱中获益

当你不去努力计划成功的时候,你可能离成功更近。

崇尚秩序,热爱整洁,偏爱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对大部分人来说是根植于内心的本能,因为这通常意味着形式尽在掌控。受这种“本能”的驱使,我们从来都没有质疑过秩序给我带来的好处,以及混乱给我们带来的弊端。

很多人都向往“专注”这个词,迷恋整理术的方法技巧,秩序让生活更高效舒适;更有些人专研自控力、刻意练习,试图建立一种思考和学习上的秩序。

不得不承认这些东西确实有用。很多人相信并坚持执行者,当然他们也会在某些方面获得不小的收获。

然而我们一直迷恋秩序的认知“大厦”,在今天复杂的世界已远远超过一个人的理解范围,最终它会隆然倒塌。

作者蒂姆 哈福德在《混乱》这本书这本书颠覆了我们对生活方式的认知。

为了活得更高效,我们学会了写日程表,做任务清单,把文件归档,培养好习惯,我们相信,井井有条的生活和目的明确的规划,能让我们离成功更近。

但是这本《混乱》却用科学研究结果告诉我们:不那么循规蹈矩,学会拥抱混乱,甚至主动去制造混乱,更能激发出创造力,当你不去努力计划成功的时候,你可能离成功更近。

在了解这本书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蒂姆 哈福德是怎样的人?

他曾经写过狂销150万册《卧底经济学》,这本书在中国影响很大,不少人可能都读过。《混乱》这本书风评很好,像《纽约时报》《经济学人》都给了这本书很高的评价,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经济学家,同时也可能是世界上读书最多的人之一,泰勒·科文说,这是哈福德最好,也是最深刻的一本书。

下面锤炼君将为你从混乱的创造力、混乱的团队和混乱的生活方式这三个方面为你了解这本书的核心内容。

接下来,我们先聊一下第一个方面:混乱的创造力。

混乱的创造力

菲茨杰拉德说,“最高明的头脑是允许自己的头脑当中同时运行两套逻辑,而且互不相悖”。混乱和有序看上去很矛盾,其实说的是两件事,或者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

你可能非常熟悉这些结论:

比如谈到专注力,我们都知道,人脑不适合同时开展多个任务,每次应该只做一件事,而且必须排除一切不必要的干扰,桌子上要收拾干净;

再比如谈到自控力,我们都知道,能管住自己,该做什么事的时候就能去做什么事,这个能力比智商更有用。

这些思想都很好。我敢说一个人如果能做到以上这些,他的工作水平和生活水平肯定超过绝大多数人。

更重要的是,这些思想破除了我们对“天才”和“灵感”的迷信式的追求,傻傻地坐等灵感出现,还不如老老实实勤学苦练。

但是你也不得不承认,这些方法都有点机械化特征,似乎在“流水线作业”和“执行某项具体的任务”之类的事情比较凑效。而那些大师级艺术家或者科学家,乃至一个领域的领导者,在以上功夫之外,肯定要有点别的东西。

蒂姆这本书,关注的就是这点“别的东西”。这个“别的东西”背后的哲学,是完全不一样的,但是他并不神秘,是可以研究和学习的。

我们先来看蒂姆在《混乱》这本书中提到的案例:

几年前,哈佛大学谢利 卡森的研究小组,对该校的部分学生过滤干扰源能力进行测试。比如你正在一个嘈杂的餐厅跟别人交谈,如果你能轻而易举地忽略周围的噪声,将注意力放在自己正在谈话的内容上,那说明你抗干扰能力很强。

实验结果显示,一些抗干扰能力弱的人,很容易受到周围声音和景象所干扰。

你可能认为,那些抗干扰能力弱是缺点,但事实上,这部分学生恰恰具有更强的创造力。

当研究人员将目光放在那些较早表现出较高天赋的学生,结果发现,他们有的发现了自己的第一张专辑;有的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有的已经制作了优秀的舞台剧,引来全国媒体的争相报道;也有的手握专利发明;

这部分学生总共25人,其中22人过滤干扰能力偏弱。他们很容易分心,很容易受到“无关”之事干扰。但是,谁能知道这些无关之事就真是无关呢?

你可能比较好奇,难道分心、注意力不集中,还有利于创造力?这是什么原理呢? 蒂姆用了一个震动理论来解释这件事。震动理论是指什么呢?这个词其实来源于一个故事。

2014年,伦敦地铁爆发了一场工人大罢工,导致全城270个地铁关闭了171个,大部分乘客都使用了跟平时不一样的乘车路线去上班。有意思的是,罢工结束后,并不是所有人都恢复原来的上班路线。大约有5%的人留在新发现的路线上。

换句话说,因为这次罢工的震动,反而给这些人发现更好路线的机会。蒂姆把这次震动叫作“任意震动”。没有精心布局,没有特定方向,就这么随机,简单粗暴地给你震动一下。这对你来说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新机会。

那什么是“任意震动”呢?

就是你所在的山头已经是最高点了,去无可去了,这个时候给你震动一下,把你震到另外一个地方。运气不好的话,你可能去了一个谷底,运气好,你就被震到另外一个更高的山的脚下。如果你练成特别善于爬山,这不就是一个特别好的机会嘛。

所以,不管是分心,还是任意震动,说到底就是给你创造过程来点不确定性。而真正的创造者,不但不怕不确定性,还主动增加这种不确定性。

你可能会问,既然知道什么是任意震动,在我们生活中如何做?才能像你所说的有创造力呢?

书中提到一个有趣的心理学实验,研究人员给予受试者分配不同的任务,然后在受试者执行任务时,不断的对他们进行干扰。

比如,一位受试者接到的任务是画一只猫,画到一半,讲究人员却说:“啊,你得画生活在水里的动物!”

还有受试者接到写一篇关于“早餐”的文章,接着却被研究人员临时要求写得文章要与“清晨”有关。写到一半,受试者又被要求快速完成一份调查问卷,描述写与“青橙”有关文章的感想如何。

如果受试者抱怨讲究人员对命题的反复无常,讲究人员便会解释说:“人都会发错的,试着将它融入工作吧。”

最后的研究结果却证明,被这样任意震动过得受试者会更加出色的完成任务,也在实验过程中得到更多的乐趣。

你看,所谓的分心,其实恰恰有利于集中注意力,因为分心你才能注意到新的东西,而新的东西可能是最刺激的,你自然就会注意它。

到这里我们说完了混乱的创造力,原来做事不仅需要专注力、意志力和刻意练习,还需要灵感和运气,为了制造灵感和运气,我们甚至需要主动制造混乱,增加任意震动发生的次数,来提高工作的创造力。

我们利用混乱可以提高工作的创造力,那么混乱的团队是不是也有同样的效果呢?这是我们接下来要聊的第二个方面:混乱的团队

混乱的团队

天才数学家保罗 厄多斯和著名的罗伯斯山洞实验告诉我们:和谐让一个团队一事无成,而矛盾让一个团队硕果累累。

一说到团队,我们都关心怎么加强队伍的凝聚力。有了凝聚力,大家对组织有高度的身份认同,视队友如亲人,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在一起工作如鱼得水,感觉什么困难都能战胜,这不是特别理想的境界吗?

所以,很多创业偶像演讲的时候,都大谈企业文化、管理创新,怎么提高凝聚力。

那么问题来了,工作都需要凝聚力吗?你可能觉得自己听错了,工作不需要凝聚力,那怎么合作?

作者在书中提到,所有团队都在追求凝聚力,但凝聚力有时候不能带来工作能力的提升,甚至会损害团队的工作能力。充满多样性的团队,尽管工作起来不舒服,但工作效果可能更好。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数学家帕尔·埃尔德什,是有史以来发表数学论文最多的人,高达1525篇。他在六十年中每六个星期至少有一篇论文,而且质量都非常高。

埃尔德什居无定所,在任何一个学术机构都不会停留很长时间,永远都在旅行。他在一个地方跟这几个人合作一篇论文,马上又去另一个地方跟别的人合作。

所有数学家都喜欢他,因为他水平的确高!他就好像下盲棋一样,给这个人指点几句,马上又能给那个人指点。他在冷战期间,还有本事多次出入苏联和中国,可以说是以一己之力促进了两个阵营的数学交流。

对于数学家来说,不需要什么小团队长期合作,你的想法跟我越不一样,咱两的合作价值越高。创造性是任意震动,是不同想法的链接。如果长期在一起,你的想法,我立马就知道,那还谈什么创造性合作呢。

可见,混乱团队合作并没有我们想得那么糟糕。

再问你个问题,那些拥有好工作的人是怎么找到这些工作的呢?

你可能会说,当然是最亲近的朋友或者老乡介绍,也有些是托关系找的。你这样想当然也有部分对,但绝大部分并不是这样。为啥?

美国社会学家马克-诺兰维特提出“弱连接理论”,意思是:紧密的社会关系反倒没有相对薄弱的社会关系更能发挥作用。

他通过观察研究数以百万分电话记录清单发现,很多消息是来自浅显、疏远的社交关系获得。比如大学时的同学或前公司同事。

这证明对一个人的工作或事业来说,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不是依附传统意义上的“强连接”,比如近亲、密友;而常常是“弱连接”,如前同事或你意外偶然看到的某个人。

格兰诺维特斯这一理论表面上看有违常理,甚至有些荒谬,但你仔细思考则不然。在一个亲密的小圈子,每个人都熟悉,提供的信息大同小异。而圈层外的人才更可能分享一些你不知道的信息。数学家埃尔德什不正是“弱连接”效应的典范嘛。

说到这里,那么我们如何去建立一个高效的团队呢?

蒂姆说,把人组织在一起工作,其实有两种类型的队伍。

第一种队伍讲团结,就好像奥运会比赛中的皮划艇运动队一样。这种队伍比较适合那些目标明确,工作方法也明确的工作,所有人都知道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你只要去做就是了。对这种工作来说,齐心合力当然是最好的。 

第二种队伍不讲团结,讲多样性,就如同数学家之间互相合作。这种队伍适合没有固定套路、要求集思广益、讲究创造性的工作,对他们来说,一个外来的新鲜思想更可贵,人们想要的是灵感刺激。

所以你想想,过去我们为什么特别讲团队合作,那其实是当时的工作性质所决定的。打仗也好,修建水利工程也好,基本上就是纯体力劳动,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当然好。

只不过现在早就不是那个年代了,我们的职业,到底是更像赛艇运动员呢,还是更像数学家呢?也许大部分人都在二者之间。这就要求我们非常小心地考虑凝聚力问题。因为对第二种工作来说,凝聚力反而有害。

其实心理学家早就知道,只要你的工作任务中涉及到智力活动,也就是需要作出判断和决策的,你就应该给团队加入一点多样性。

好比你想提高自己的网球水平,最好请一位教练,一位营养师和一位健身教练,而不是请三位网球教练。

很多实验数据表明,一个城市的多样性决定了这个城市的生产力,一家公司的多样性决定了这家公司的创造力。

所以说,如果团队成员站在同一个角度思考问题,那么所有人都被困在同一个地方。最好是团队中大家都有不同的思维模型和知识结构,当一个成员陷入死胡同时,其他成员并能伸出援手。

很显然,在有些类型的工作中,团队凝聚力不仅不能增强工作能力,还会损害工作能力。那些需要经常做复杂决策的团队,就是需要点混乱、需要点争吵,才能把工作做好。

到这里,你知道如何在生活中利用任意震动去激发自我创造力,还了解如何利用多样性团队进行有效合作。那有没有一种接地气的生活中,也可以用混乱的方式呢?还真有,蒂姆在本书的最后一章说到:我从不接受预约,也从不制定计划。

混乱的生活方式

富兰克尔、施瓦辛格以及天才黑客麦金莱告诉我们:请珍惜邮箱、聊天和游乐场中的混乱。

整齐是一种“美德”,在生活中,你会把所有生活用品整齐划一排放;在工作中,你制定详细工作计划,在计划时间内按部就班完成;在邮箱中,你分门别类整理成千上万条邮件。

当然我也承认,在很多地方,这样做确实能够给我们带来不少便利,给我们节约时间,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你渴望整齐,这是人的本性使然,所以我们不认为混乱其实是美好事物的副产品,有些时候,混乱本身就是一种美德。

这样说,你可能会比较疑惑,那我先来给做个测试题:

假设有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小明,一个叫小强。他们两就是你我身边的普通人。

他们的做事风格很不一样:

小明的办公桌非常整洁,各种文件分门别类归放整齐,电子邮件都整理到各个目录标签下,而且每天都会详细计划一天的日程表;

小强的桌面堆着一摞摞文件,从不分类,也不整理电子邮件。

小明有个非常好的日程表系统,还有制订详细的工作和学习计划;

小强的日程表上只有日程提醒。

现在问题是:

第一,你认为谁的效率更高,谁的生活更好?

第二,你想当小明,还是小强?

我猜,有很多人羡慕小强的随性,但是会认为小明的效率更高,生活更好,所以会强迫自己做小明,然后还安慰自己,人生就应该有所取舍。

其实正确答案很明显是做小强,为啥?

看过蒂姆在书中列举的研究,你就知道怎么回事了。

史蒂夫-惠科特和IBM讲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在争取数百位白领的同意后,在他们电脑上按照了追踪软件。

软件一共追踪了85000次寻找邮件的尝试,最后惠科特经过统计计算发现,搜索哪些把邮件进行分门别类的文件夹花费的时间接近1分钟,而用其它方法只需要17秒。

那些把邮件归类的白领寻找文件并未因此节约时间,反而在整理和寻找上浪费的时间更多。

如果你说整理电子邮件会浪费时间,那么整理纸质文件呢?会得到良好的效果吗?

几年前,有个著名的实验室,专门研究了不同人的整理习惯,他们发现,那些热衷于把文档分类整理的人,纯属浪费时间。因为他们花很多时间分类,保留一大堆将来根本就不会用到的文档,而且因为整理花了心血,还不舍得扔。

其实,文件多了,最好的办法就是随手堆在桌子上,用什么拿什么,用完再放在一堆的最上面。这个办法最合理,因为它能自动保证最常用的文件在最上面。看似凌乱的物品摆放,其实已经包含了有关文件优先级的信息,你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把那些长期在最底下的文件扔了。

那么制定日程表是否也是如此呢?

日程表管理大致有两种方式:第一是,只记录严格确定时间的事项,比如航班信息和会议安排等。其它事情可以灵活安排。第二种是,无论大事小事,都提前计划好,一段时间安排一项任务。

那种方式效率更高呢?

讲究人员解释,每天制订学习计划太花费时间和精力,大部分学生放弃这种做法是迟早的事。一旦学生没跟上日程表的进度,他们会感到失望,学习动机也没了。

为什么每天制定的计划学生跟不上进度呢?

天有不测风云。比如你今天感冒生病不舒服了,明天水管工要来修水管,后天有朋友来拜访你。所以说,一个太过具体的日程表容不下突发情况。因此最好的计划是要宽松一些,做中长期的计划,这样更有灵活性。

所以说,小明的做法,本质上是把自己放在了一个比外部系统低的位置上,是被动的。整理文档,其实就是让自己为外部系统服务,不管有没有用,这个系统的状态最重要。按日程表做事,其实就是让一个外部系统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而小强则是主动的,文档和日程表对他来说都是工具,他不在乎文档看上去如何,也不愿意受日程表的限制。小强是对的。可是为什么我们心中总有一个声音,说我们该像小明那样做事呢?

这大概是现代社会把我们培养得过分循规蹈矩了。

《控制论》里经常会提到的一个例子:某个教授书桌很乱,但他要找东西的时候总能找得到。他最怕的就是清洁工帮他收拾书房和书桌,让他的书桌整整齐齐。面对整洁的书房和书桌,他完全找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教授的书桌》里隐含着一个道理:简单有序性反而会导致混沌。而很多的混沌和混乱里是包含着一种深度有序性的。

总结一下,我们聊了三种混乱的好处:

混乱的创造力:做事不仅需要专注力、意志力和刻意练习,还需要灵感和运气,而灵感和运气通常来源于任意的震动。所以我们可以主动制造混乱,增加任意震动发生的次数,来提高工作的创造力;

混乱的团队:所有团队都在追求凝聚力,但凝聚力有时候带不来工作能力的提升,甚至会损害团队的工作能力。充满多样性的团队,尽管工作起来不舒服,但工作效果可能更好;

混乱的生活方式:现代社会要求我们更整洁,但其实混乱才能带来更高的生活效率。追求混乱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也代表了拥抱自由独立、拒绝循规蹈矩的人性。

认知和创新,恰恰是简单有序性的反面,是一种复杂的有序性,一种从混沌和混乱当中赎出来的有序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3,456评论 5 47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370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337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583评论 1 27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596评论 5 36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572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36评论 3 39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595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850评论 1 29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01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685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71评论 4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51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34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67评论 1 25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3,636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411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