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周六,上周四的课,下午有一节阅读活动课。
复习《日有所诵》前面几首儿歌,新授《牵牛花》。问:哪些同学见过牵牛花?只举起来几只小手。于是找度娘帮忙,此时,必须要有牵牛花的图片,否则,不理解句意,机械地读背毫无意义。
可是电脑不太愿意帮忙,死机了,只好强制关机重来。我担心重启的时间孩子们会闹腾起来,谁知,一个个安静地坐着看着大屏幕。有声音议论,也是小声说着关于电脑的话,注意力始终在我这边。“欢迎!”大屏幕出现这两个字时,有人小声地、熟练地读了出来。
牵牛花图片的出现弥补了大多数孩子对这种花儿的知识空白,看到图片以后,也唤起了部分孩子的记忆:“是这种花呀,我见过!”
“校园里就有。”杨谨萱说。
“长在树上还是长在藤上?”暂且变换一下角色,充当一回临时的科学老师。
“藤上。”
“再看,牵牛花像什么?”
“喇叭!!!”
“所以牵牛花又叫喇叭花。”王海辰说。
目前,还没有养成用完整的句子回答问题的习惯,一个词一个词地往外蹦。等所有的孩子上课都能静下来,也养成了倾听的习惯之后,再把规范地回答问题作为训练内容。
接着看:“紫色、蓝色、粉色,牵牛花有好多种颜色啊!”
再看牵牛花爬到屋顶上的图片……
好了,难点解决了,可以读了。
读完,布置作业,诱惑他们:“认真听老师布置作业,时间来得及的话,老师讲故事给你们听。”
“我数十声,看谁最快把桌上收拾干净?”
故意不放慢速度,用秒速数着,是想让那些做事拖拉的孩子动作也迅速起来。果然,整体速度比平时快了许多。
绘本拿出来——《世界上最美的歌声》,放到展示台上。一个温暖的故事,适合温柔的声音。图片上的哥哥和弟弟多么可爱呀!尤其是小弟弟,听哥哥唱歌,乐得脚上的袜子都踢掉了。我知道孩子们看到小弟弟踢掉袜子的样子会乐,故意停下来,看着他们,果然,一个个笑得合不拢嘴。
好的故事都不是平铺直叙的,一波三折更有吸引力。学校要举行演出,哥哥不敢。彩排的时候,哥哥难为情了。“难为情是什么意思?”一个声音从右边传来:“难为情就是害羞。”回头望,是胡月馨,立刻向她伸出大拇指。
接着读。为了第二天的演出,哥哥担心得晚上都睡不着觉。再看看孩子们的脸上,跟故事里的哥哥一样的担心……
操场上上体育课的孩子来回奔跑着,我问:“下课了吗?”
“没有!”
“没打铃吗?”
“没有!”
居然前所未有的一致,不似他们开学以来的一贯作风:铃声还没有响也想下课来着。
但是,下课的铃声终究是会响的。
“今天的故事就讲到这里,故事里的哥哥到底有没有勇敢地站到台上,我们下回再说。”
“唉——”集体性叹气……
可是,这一声“唉”,我怎么觉得那么动听呢?
小时候,听单田芳的评书,听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不也是这样恋恋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