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刚考完,应届大学毕业生的薪资收入又公布了。12日在北京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称,2016届中国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3988元,近三届大学生实际工资保持稳定上升趋势,跟踪调查显示,高等教育在毕业三年内回报明显。这份报告全称为《就业蓝皮书: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新闻一出来,肯定会哀鸿一片。有不少大学生会调侃,又被平均了,又拖社会主义大腿了。为什么大家那么关注大学生的薪资呢,每年都要公布一次。因为在一部分人的心里,大学生还等同于“天之骄子”,他们曾经是学校里的佼佼者。在普通人的眼里,他们拥有更高的智商和情商。他们念了这么多年的“圣贤书”,起点就应该比没有上大学的人的高。
大学生薪资一公布,有一部分人开始幸灾乐祸:只要你过得没我好,我就知足了。看你当年比我会念书,又怎么样呢,还不是没我挣得多;比我考得学校好,又能怎么样,大家还不是都挣得差不多。我现在在老家有车有房,你现在有什么,什么都没有,城市里房价这么高,你一辈子也挣不来几间房。总之一句话,上学有什么用,无用!
也有一部分人大学生开始气馁,上了这么多年学,我一个月挣得还没有司机一个月挣得多。所以前两年北大毕业生卖猪肉的新闻、前两天人民大学的女生需要资助的新闻才会产生轰动效应。阶层固化、逃离北上广隔一段时间就会被提出来,但是无论怎样固化的阶层,总会有至少5%的人突破;北上广压力再大,还是地产商的首选,是不断扩大的人才聚集地。
这个社会是遵循供求关系的,物以稀为贵。几十年前的大学毕业生的待遇和现在的不可同日而语。转头看看你身边有多少同学没有上大学,再不济,也会上个大专,三本。在烈日下搬砖头挣一万块和在空调房里处理文件挣五千块,你会选择哪种?只要不是眼前特别缺钱的,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挣五千块的工作,因为体面,轻松。更何况,空调房里的人占有更多的资源和信息,机械重复的动作和螺旋上升的能力相比,哪一个更占优势,一清二楚。即使薪资上永远不会超越,但是拿五千块的人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也占有优势。
无论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在雇主那里都是购买与出售的关系。如果大学生没有把读到肚子里的“草”挤成“奶”,对雇主来说,你读多少书都跟他没关系,他没有看到那些书的价值所在。那样你读的书越多,读的大学越好,越会被人取笑:书读到猪肚子去了。无论你怎么解释自己多么的有知识,有文化,更专业,但是老板没有看到你用知识为他创造的价值,一切都是废话。有些大学生为了工作轻松,会选择做文员之类的工作,但是这些工作,不需要很高的文化程度,没有发挥知识的作用。
上大学也是一种投资,学生投入了时间和精力,家长投入了金钱,而且这种投资在很多人看来是稳赚不赔的。不仅学生以后的人生一片阳光大道,而且父母的晚年也会有更多的保障,所以大家投进去的希望也就会越多,关注也会越多。
调查报告不仅平均了毕业生的工资,还公布了近两年就业率和工资相对较高的行业,看到这个我不知道说什么。当年高考成绩出来之后,买了一本报考参考书,来来回回翻了几遍。不好意思,不知道这些组合在一起的汉字代表什么意思: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与金融?测控技术与仪器?根本不知道这些专业出来能做什么,更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于是就道听途说的填了一个貌似有些火的计算机专业。后来和高中同学聊天,他们也说,当年根本不知道那些专业名称到底代表什么,就随便填了一个。看,“英雄”所见略同!
重要的不是学了什么专业,很多人毕业之后会做和本专业无关的事情。重要的是要找到自己一生所爱,只有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你才会愿意潜下心来,努力把它学好,才会让自己变得有价值,而金钱是价值的附加品。是金子迟早都会发光,最怕是一块破铜还把自己当成蒙了灰的金子。
重要的不是读了几本书,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学习力。学习力是指学习的动力,毅力和能力。奇葩说的辩手艾力在一本书里讲,他每到学校里演讲时,就提出每天早上七点打卡,看多少人能坚持一个月。前三天会有很多人,慢慢的人越来越少,到一个月的时候就寥寥无几了。比你聪明的人,比你努力,比你有资源的人比你努力,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快马加鞭。
高考生毕业之后会撕书,这是我觉得很不可思议的一件事情。为什么要撕书,是因为痛恨读书吗?既然痛恨,那以后的大学还有至少三年到四年的时间,你选择怎么过?打游戏,谈恋爱,睡懒觉,还是吸烟喝酒,荒废岁月?如果这样,那不如不上,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不可逆转的,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以为高考是万恶之源,是炼狱。等你激活了人生后面的章节之后,你会发现当年那些单纯的只需要把书读好的时光是多么美好。
不谈钱了,太伤感情。又到毕业季,希望每个毕业生都可以被岁月温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