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3月底,正是惠风和畅、天朗气清之所在。
此时,不管是远足还是读书,都十分自在,不免想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样的金诗句。
但写下这句诗的诗人海子却在28年前,永眠于北国的春天里。
昨天,和一位朋友说到,不知道这些年的3月26日,还有没有人去山海关,看一看海子离开的地方。
朋友回复,山海关不知道,但位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的海子故居已经成为一个旅游景点,尤其在每年的3、4月份,游客络绎不绝。
“春天,去看海子”,似乎成为文艺青年或者诗歌爱好者的一种精神出走。
海子,原名查海生,1979年15岁时考上北京大学法律系,来到北京。
大学三年级开始创作诗歌,19岁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工作。
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年仅25岁。
自杀时,身边带着四本书:《新旧约全书》、梭罗的《瓦尔登湖》,海雅达尔的《孤筏重洋》和《康拉德小说选》。
百度百科上说,从1984年第一次使用“海子”笔名的《亚洲铜》到1989年3月14日的最后一首诗《春天,十个海子》,他创作了近200万字的诗歌、诗剧、小说、论文和札记。
《春天,十个海子》,像是诗人的临别赠言。
“春天,十个海子低低地怒吼
围着你和我跳舞、唱歌
扯乱你的黑头发,骑上你飞奔而去,尘土飞扬
你被劈开的疼痛在大地弥漫
在春天,野蛮而复仇的海子
就剩这一个,最后一个
这是黑夜的儿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
有人说 海子是死于失恋,也有人说是死于同事排挤。
其实,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诗人在夏花一半灿烂的年纪,用生命完成了最壮丽的一组诗篇。
我们这些俗人,不免会想,要是海子还活着,今年也53岁了,在过几年就要退休了。
随即又会想,如果他不死,会不会像今天的北岛、西川一样,在诗歌势弱的年代,变成一个过去的符号,贴在墙上,留在书店。又或者他可能成为一个写过诗歌的法学教授,被现实的奇幻吞噬,人或者,精神却已死掉。
这样一看,死在25岁,飞蛾扑火一般的壮烈,对他来说,是宿命也是壮美。
海子曾说过,抒情就是血。他的所有作品都呈红色,都是用血浸泡过的,都是经过了火烙后生成的。
朱大可评价的好:“海子的死”意味着海子从诗歌艺术向行动艺术的急速飞跃。经过精心的天才策划,他在自杀中完成了其最纯粹的生命言说和最后的伟大诗篇,或者说,完成了他的死亡歌谣和死亡绝唱。”
也因此,对我们读者来说,诗人永远25岁,不老不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