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专业股票交易员不一定比业余投资人更能取得高收益?
这个问题涉及到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涉及到投资方法,而第二个方面则回归到投资的本质。
很多专业交易员,其实是波段高手。
股权投资的本质是投资企业的未来。所以企业的发展状况是一切投资的核心。但同时,企业发展也是一件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事情。它和企业管理、行业周期、政策变化、全球经济等方方面面紧密相连。
比如从去年开始,美国宣布18年的加息政策,中国虽然声称不会任由美国老大牵着鼻子走,但也表示会象征性的“温和加息”。这种明显给经济踩刹车的行为,让中美的股市双双走出一波莫名其妙的下行行情。很多优秀大蓝筹的股价应声而落,反倒是大量的中小创们称身走出一波逆袭行情。让我们仿佛再次回到2015年。
而在此期间,有些自命不凡的投资者,凭借对市场的“准确判断”,在短期内,取得了远超大盘的超额收益。并对自己的“专业判断”大家吹捧。
诚然,看短期业绩,那些消息渠道广泛,消息渠道及时,获利模型丰富且能够准确预测股市短期波动的专业交易员,显然比我们这些业余投资者更有优势。
但是首先,股市短期波动永远只能反映市场情绪,是一系列多、空信息交错、博弈、发酵后产生结果。而到目前为止,连人工智能都无法针对数以亿计的巨量信息在交错、博弈、发酵后产生的市场反馈做出精准预测,更何况是人脑呢?
所以,这些声称能获得“短期高额收益”的投机高手们,很可能只是一时的运气罢了。除非我们的专业交易员,十有八九都能准确的预测股价,否则一两次亏损,就很有可能让前期的收益付诸东流。
而关于这一点,有很多的振聋发聩的历史教训可以佐证。比如我们熟悉的“著名投机大师”索罗斯先生管理的量子基金,在上世纪90年代,有一场经典的战役,叫“量子基金对决英镑”。凭借过人的洞察和胆识,及先进的获利模型,索罗斯下重注做空英镑,并在在短短几周内就获得20亿美元的收益。
同样,成立于1994年二月的美国著名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其合伙人共11位。其中,有四位原哈佛商学院教授,一位为前美联储副主席,其余的几位全部曾经就职于所罗门套利部门。1998年之前,该对冲基金的年化投资收益率高达到32%,碾压同行,笑傲金融。
但这两大曾经叱咤金融街的顶级金融,都不约而同的遭遇了滑铁卢。索罗斯在1998年的金融危机爆发后,对俄罗斯的债务危机,日元的汇率和美国的互联网股票都发生了错误的判断,导致旗下的量子基金短期内巨亏50亿美金。最后在2000年被迫清盘。
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也是俄罗斯的债务危机判断上出了岔子,它认为向俄罗斯这样的超级大国不可能违约赖账。所以当时市场主旋律是大量的抛售俄罗斯国债,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却反其道而行,疯狂收购俄国国债。结果俄罗斯在98年发表声明:我们将不再偿还任何债务。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也被迫关闭。
由此可见:投资遵循的大原则,必须且只能是价值。任何脱离企业经营状况,妄想操控市场情绪的套利行为,本质上都是舍本逐末、自作聪明投机行为。而投机的前提是你可以准确的预测股价波动,否则长期来看,这把双刃剑行为只会给你带来巨大的懊悔和伤害。
而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这些“倒霉的聪明人”有两个个共同的特点:
1、对市场的理解和判断太过自信
2、过于依赖于自己的判断
基于“市场无效性”假设,这些聪明人愿意花大量的时间,寻找市场漏洞。它们坚信自己是对的,所以他们敢于逆势而为。也是由于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所以他们总是依据判断而非事实做出决策。于是,这些天才其实是在做一件长期来看,根本行不通的事情——精准预测市场短期波动。
因此,从这角度看,这些被我们津津乐道的天才、大师、巨擘们,多少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自以为是。这也反映了为什么投资界不乏投资天才,但真正能够取得长期收益的,却屈指可数。
由此,我们就引出了这个问题的第二个方面,也是投资中最最核心的和原则——
企业价值远比个人能力重要的多
不得不说,这又是个明显到简直是正确的废话的道理,但正如“最涨杀跌”是投资大忌那样显而易见却又被普遍无视,即便我把这个道理跟100个人说100遍,也是会有80%人不理解。
比如,我们今天要探讨的话题,就是很多外行甚至内行们都存在的认知偏误:专业投资人普遍比业余投资人的投资收益率高,原因是,投资和做任何其他事情一样,技能越熟练,投资越成功。
事实证明,这种认知是错的。
其实如果我们把宽泛的解释“投资”这个概念的话,只要是以获得收益为目的的行为,就都属于“投资”行为。而通过观察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路径,我们发现,人类生存、进步靠的就是各种各样的投资。
我们学习各种生存技能,使自己更强大;设法创造价值,让自己更值钱;维护宗法社会关系,确保自身安全。挑战原始本能,让人格更完善……本质上,这些行为,都属于“投资”;且所有投资行为对应的“标的物”,其实是“自己”。
所以有句我们耳熟能详且普适性极强的真理:“投资自己,是最好的投资”——反映的是人类对于自身价值的深刻洞察与深度挖掘。
所以,“投资自己,是最好的投资”这句简单的真理,浓缩了几千年人类生存法则的核心之最——只有自我本身具备较高价值,才有资格匹配同样价值甚至更高价值的事物。而“更高的价值”投资的核心,也是所有投资追求的终极目标。
于是,一代又一代人,本着追求让自己或后代成为具有“更高的价值的物种”而不计成本的投入。投入越大,成本越高;继而,标的(自我)本身价值也越来越大。
但无论是技能投资、人脉投资还是人格投资,标的本身都是自己,付出的时间、精力全部是实现更高的自我价值的成本。所以,虽然一分耕耘未必对应一分收获,甚至还会遭遇旱涝连连的窘境。但长期来看,长久的隐忍和坚持不懈的积累,是所有标的物价成长为更高价值的必经阶段。所以,个体的价值,其实是“长期”作用的结果。所谓“路遥知马力”,就是这个道理。
而一旦我们把标的物更换为企业本身,回到狭义的投资概念;我们会发现:企业(标的物)本身的价值,远远比我们自己的价值更为重要。换句话说,你选择招“平五万格”,还是买入“保乐梅特”,远远比你是海归精英,还是业余散户重要得多。
原因是,你的具体投资标的是企业本身,所以无论是获得更高收益,还是导致巨额亏损,本质上都是企业价值的变化,而非你本身价值的变化。当然,你的身价会随着企业价值的变化来回波动。但这种波动,显然是被动的,是很难直接干涉和掌控的。
所以,无论是专业交易员,还是业余投资人,长期来看,影响其收益的决定性因素,并非取决于持股人的专业素养,而取决于持有企业的内在价值。巴菲特很早就看穿了这一点,所以他用一生的时间来践行这一真理。也因此,他能够成为前无古人的伟大股神。
因此,专注企业价值,把握宏观经济和行业走向。把眼光从现在转移到未来,才是适合于所有业余投资人,所有价值投资人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