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桂林的河流,映入脑海的便是漓江。著名的桂林山水就在漓江上。
《水经注》中的漓江
在《水经注》中,漓江被称为漓水。
【原文】
湘、漓同源①,分为二水。南为漓水,北则湘川,东北流。罗君章②《湘中记》曰:湘水之出于阳朔③,则觞④为之舟;至洞庭⑤,日月若出入于其中⑥也。
【注释】
①湘:今称湘江,为洞庭湖四大水中的最大河流。漓(lí):今称漓江,以风景绝胜著名。
②罗君章:即罗含,晋耒阳(今湖南省耒阳市)人,字君章,累迁廷尉,长沙相,著有《湘中记》。
③阳朔:地名,在广西,以风景秀丽驰名中外。
④觞(shānɡ):酒杯。
⑤洞庭:即洞庭湖,在湖南境内,为湖南众水之总汇,我国第一大淡水湖。
⑥日月若出入于其中:语出曹操《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译文】
湘水、漓水一同发源,却分流成为二水。南边的一支是漓水,北边的一支是湘水,东北流。罗君章《湘中记》说:湘水发源于阳朔时,小的酒杯可以当船,但流到洞庭时,却一片汪洋,连太阳、月亮都好像从水中升起似的。
漓江走向
在《水经注全译》中提到的漓江的河流走向
【原文】
漓水亦出阳海山
漓水与湘水出一山而分源也。湘、漓之间,陆地广百余步,谓之始安峤。峤,即越城峤也。峤水自峤之阳,南流注漓,名曰始安水。故庾仲初之赋《扬都》云:判五岭而分流者也。漓水又南与沩水合,水出西北邵陵县界,而东南流至零陵县西,南迳越城西。建安十六年,交州刺史赖恭,自广信合兵小零陵越城迎步骘,即是地也。沩水又东南流,注于漓水,《汉书》所谓出零陵下漓水者也。漓水又南合弹丸溪,水出于弹丸山。山有涌泉,奔流冲激。山嵯及溪中有石若丸,自然珠圆,状弹丸矣,故山水即名焉。验其山有石窦,下深数丈,洞穴深远,莫究其极。溪水东流注于漓水。漓水又南迳始兴县东,魏元帝咸熙二年,吴孙皓分零陵南部,立始兴县。漓水又南,右会洛溪,溪水出永丰县西北洛溪山,东流迳其县北。县,本苍梧之北乡;孙皓割以为县。洛溪水又东南迳始安县,而东注漓水。漓水又东南流入熙平县。迳羊濑山,山临漓水,石间有色类羊。又东南迳鸡濑山。山带漓水,石色状鸡。故二山以物象受名矣。漓水又南得熙平水口,水源出县东龙山,西南流迳其县南,又西与北乡溪水 合。水出县东北北乡山,西流迳其县北,又西流南转,迳其县西。县,本始安之扶乡也,孙皓割以为县。溪水又南注熙平水,熙平水又西注于漓水。县南有朝夕塘,水出东山西南,有水从山下注塘,一日再增再减,盈缩以时,未尝愆期,同于潮水,因名此塘为朝夕塘矣。漓水又西迳平乐县界,左合平乐溪口,水出临贺郡之谢沐县南历山,西北流,迳谢沐县西南,西南流至平乐县东南,左会谢沐众溪,派流凑合,西迳平乐南。孙皓割苍梧之境,立以为县,北隶始安。溪水又西南流,注于漓水,谓之平乐水。
【译文】
漓水也发源于阳海山
漓水和湘水发源于同一座山,而源头则被山隔开。湘水与漓水之间,只隔着一片宽约百余步的陆地,称为始安峤。这道山岭也就是越城峤。峤水从山的南麓注入漓水,名为始安水。所以庾仲初作《扬都赋》说:以五岭为分界,渚水分向而流。漓水又往南流与沩水汇合.为水发源于西北方的都陵县边界上,往东南流到零陵县西边,往南流经越城西边。建安十六年(211),交州刺史赖恭,从广信合兵于小零陵的越城迎击步骘,就是这地方。沩水又往东南流,注入漓水,《汉书》中所说的:取道零陵,从漓水顺流而下,就指这条水。漓水又往南流,与弹丸溪汇合。溪水发源于弹丸山,山上有一股泉水涌出,从山涧奔流直冲而下;岩穴和溪涧中有些石子,光洁浑圆,完全是天然形成,形状就像弹丸- ~样,所以山水都以弹丸为名了。考察此山,山上有石洞,下深数丈,洞穴深远,不知尽头在何处。溪水东流注入漓水,漓水又往南流经始兴县东边。魏元帝咸熙二年(265) ,吴孙皓分零陵南部置始兴县。漓水又南流,右边与洛溪汇合。溪水发源于永丰县西北的洛溪山,往东流经县北。始兴县原是苍梧的北乡,孙皓把它分出来另设为县。洛溪水又往东南流经始安县,东流注入漓水。漓水又往东南流,进入熙平县境,流经羊濑山。山濒漓水,岩石有些色班形状很像羊。又往东南流过鸡濑山,岩石有些色斑形状很像鸡。所以这两座山就都按照岩石的斑纹形象来命名。漓水又南流到熙平水口,此水源出县东的龙山,往西南流经县南,又往西流与北乡溪水汇合。北乡溪水发源于熙平县东北的北乡山,往西流经县.北,又西流南转,经过县西。熙平县原来是始安的扶乡,孙皓把它划出来另立为县。溪水又往南注入熙平水,熙平水又往西注入漓水。县南有朝夕塘,水源出自东山西南,水从山上流下,注入塘中,塘水每日增减各两次,涨落都有定时,从不误期,就像潮水-.般,因此称为朝夕(潮汐)塘。漓水又西流经平乐县边界,左边汇合平乐溪口。溪水发源于临贺郡谢沐县南历山,往西北流经谢沐县西南.往西南流到平乐县东南,左边汇合谢沐县的许多溪水,这些溪流汇合起来,往西流经平乐县南边。孙皓从苍梧辖境内分地设置平乐县,隶属于北边的始安郡。溪水又往西南流,注入漓水,称为平乐水。
百度百科中漓江的流向
漓江发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华江乡(四百里越城岭山脉的最高峰)猫儿山东北面海拔1732米(黄海基面)的老山界南侧。四周群山环抱,竹海茫茫,漓江主源乌龟江和砂木江在山脚下高寨村区域的十里峡谷(猫儿山十里峡谷)相会,在南流中西接龙塘江,东纳黑洞江,三江汇合后称六峒河,往南流至司门前与黄柏江、川江汇合称大溶江,至溶江镇附近与灵河汇合,始称漓江。漓江经灵川县过桂林市在平乐县平乐镇北与恭城河汇合,漓江段全长164公里。平乐镇以下称桂江。河流继续南流至梧州汇入西江。
漓江水的流向始终涛涛向东南,地势的西高东低决定了她只能由西北流向东南,从古至今始终不变。
河流沿线
漓江沿线流经兴安、灵川、桂林、阳朔、平乐
兴安
兴安是漓江的发源地。
兴安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春秋战国时期今县境属楚国疆土。汉代设立为始安县,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桂州将领朱济时与广州番禺的冯崇道叛唐,朱攻下了周围10余座州县城池,而临源县内官民坚守,朱久攻不下。后朱济时被容管经略使王平定,唐代宗为表彰全县官民忠义,将县名改为“全义县”。
太平兴国二年(976年),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因全义的“义”字犯了他的名讳,翌年(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全义县更名为“兴安县”,取意为"兴旺安定",仍归桂州辖治。兴安之名,一直沿用。
灵渠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令史禄修建灵渠。灵渠流向由东向西,将兴安县东面的海洋河(湘江源头,流向由南向北)和兴安县西面的大溶江(漓江源头,流向由北向南)相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2018年8月13日,灵渠等4个项目入选2018年(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并天下为三十六郡”,为平定南方,一统天下,于是派遣50万秦军兵分五路,向岭南进发,攻打百越。第一路人马在兴安县境内的越城岭(即镡城之岭)遇到了百越民族的西瓯部落军队英勇顽强抗击,史称“秦瓯之战”。秦瓯之战的主要战场,就在越城岭一带。由于有越城岭的阻隔,无法运送军粮,秦军无法推进。战争处于胶着状态,秦军“三年不解甲弛弩”,只好占据要道,驻扎在今日漓江上游的大、小溶江之间,建立“秦城”,“兵勒湘南,握其咽喉,临溶、漓二水间”。眼见攻不下岭南,秦始皇下令“以卒凿渠,而通粮道”,派史禄主持灵渠工程。史禄率十万之劈山通道,经几载寒暑,终于在公元前214年凿渠成功。灵渠修筑后,秦始皇竭全国之兵力,强征中原地区人民为兵卒前来与西瓯人交战,西瓯部落寡不敌众,终于战败,秦瓯之战宣告结束。
后人为纪念四位在灵渠修建和维修过程中的杰出先贤而设四贤祠。这四位先贤是史禄、马援、李渤和鱼孟威。四贤祠内又有劣政碑,为了进一步展示灵渠丰厚的文化底蕴,旅游部门特地修建了秦文化广场。位居广场中央的是一个石雕的龙耳双壶,重10吨,双耳悬龙。相传当年史禄建渠有功,秦始皇把自己喝酒的壶赏赐给他。为纪念此事,制此大壶。这使得关于灵渠的民间传说得到了形象再现。位居广场中央的景物除了石壶以外,还有由100个龙字组成的“百龙路”,展示了“龙”从象形文字向篆、隶、行、楷、草书的演变历史。
灵川
灵川县自古有“楚越往来之要冲”,“领中原风气之先”的美誉,境内的古村古镇颇具特色,如江头洲古村落,保存有完好的元明清三代建筑,另外有大圩古镇,是明代以后“广西四大古镇”之一。
江头村:出淤泥而不染
江头古村落位于漓江支流甘棠江上游的护龙河西畔,建村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该村是我国北宋著名文学家、哲学家、理学创始人周敦颐的后裔之村。清乾隆后该村周氏出现了7名翰林、8名进士、25名举人、170名秀才的科举奇迹。村落的总体建筑也体现出“出污泥而不染”的朴实谦和风格。如今在该村还保留有江头周氏居住的100余座明清古建筑,建筑的着色、雕花、布局均按周敦颐的理学文化构建,具有明显的文化特色。村中保存住房180余座,620余间,其中60%以上为明清时期的建筑。明代的房子穿斗式结构,有照壁窗,较低矮。清代的房子(是古建筑群的主体)青砖包墙到顶,山墙造型多样,高大轩敞。各家的梁、柱、枋、檐雕饰以龙、凤、鹿和莲花等吉祥物,不追求华丽张扬。自清乾隆以后,江头村科举及第人数众多。全村有168人出仕,其中一品官4人,二品官4人,五品以上-37人。享有广西古村落中“历史文化遗迹数量第一,房宇建筑工艺第一,镂花种类第一,名人数量第一,数代为官同职第一,清官数量第一”的盛誉。被称为“中国科举仕宦文化村”、“才子村”、“清官村”、“中国历史名人周敦颐爱莲文化村”、“中国独具特色的江头洲爱莲文化名村”。
大圩古镇
大圩古镇在漓江东岸,父子岩东南,磨盘山北,距桂林23公里水程。史载,古镇始建于北宋初年,中兴于明清,鼎盛于民国时期,距今已有千年历史,远在600年前,大圩以其“大”,成为广西四大圩镇之最。
古镇始建于公元200年。
大圩古镇曾名长安市、芦田市,通称大圩。汉代已形成小居民点,北宋时已是商业繁华集镇,明为广西四大古镇之一。其商业初兴于宋,曾设税官;中兴于明,清光绪三十一年《临桂县志》称“水陆码头”,抗日时期有“小桂林”之称,赶圩人数高达1万余人,泊船多达二、三百艘,地方商业文化积淀深厚,特色鲜明。
镇内还有许多名人的活动遗迹,当年孙中山北伐时,到桂林设立大本营就是在大圩塘坊码头(1921年12月4日)起岸,并在江边扎台发表演说。灵川最早的中共组织--中共桂林东乡区委员会和中共毛村支部就是1928年8月在大圩建立的。毛洲磨盘山下还有清末抗法、抗日名将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墓地。
古东瀑布
古东森林瀑群旅游区位于大圩镇古东村蝴蝶山麓——草坪公路8公里处,漓江外事码头对岸,距桂林市25公里。
瀑布源头比漓江水面高出180米,是我国唯一一个由地下涌泉形成的多级串连瀑布;是一个因钙华沉积作用可逐渐长高而改变景致的瀑布。古东瀑布溪水清澈,四季不枯。古东森林瀑布群旅游区森林覆盖率达96%,这里有国内独有的3000余亩红枫林,其中原始生长林2000亩。是距桂林市区最近、面积最宽、最具特色的一处森林公园,也是登山探险、森林寻幽之佳境。
古东森林瀑布群生态景区;景区融合了幽瀑、碧潭、红枫取胜,原始生态、地质奇观、清新空气为一体,团友于景区内,可亲身体验用手触摸瀑布,感受大自然之神奇。更可站在当前中国旅游景区高近百米长二百余米的旅游观光悬空吊桥上一睹国内独有的三千多亩三角红枫纯林。
古东景区这里还有“一绝、二奇、三神、四怪”;一绝那就是古东特有的天然观音了,这可是“天然有观音,世上独一尊”;二奇就是古东的千顷红枫和涌泉叠瀑,古东秋天的江枫可谓桂林小香山了。
桂林市区
桂林地区的历史悠久,早在一万年多年前就有人居住过的痕迹。
距今约一万年,甑皮岩人已进入母系氏族社会阶段,曾在宝积岩和甑皮岩洞穴发现过他们的遗物。夏商周时期,这里是百越人的居住地。秦始皇当时在广西地区置桂林,象,南海三郡,这也是“桂林”名称的最早起源,但是当时的桂林郡治不在今天的桂林市区。
靖江王城
靖江王城坐落于桂林市漓江西岸,是明朝藩王靖江王朱守谦的藩王府,始建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洪武二十五(公元1392年)年建成,靖江王城外围有国内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城墙。由于靖江王城地处桂林市城市中心地区,因而有“阅尽王城知桂林”之说。
靖江王城始建于1372年,规模宏大,门深城坚,布局严谨,气势森然。殿堂巍峨,亭阁轩昂,水光山色,恍如仙宫,比北京故宫早建34年,它还是南京故宫的精华缩影。明朝共有12代14位靖江王居住于此,历时280年。如今不仅可领略到昔日王城的威严肃穆,而且还可亲手抚摸600年城墙的沧桑历史,清朝唯一的汉人格格孔四贞(即“还珠格格”)的家,就在这昔日王府的深宫禁地之内。
清政府将这座靖江王府改为广西贡院,从这里走出了4位状元、585位进士、1685位举人,堪称读书人的福地。走进贡院,不仅可以想象当年科举考试的盛况。还可以参与“模拟科举考试”,并获得“文凭”,亲身感受学子们“十年寒窗”的艰辛和“金榜题名”时的喜悦。
民国时期,孙中山先生曾在王城内设立北伐的大本营,运筹北伐大计,现于独秀峰下立有“中山纪念碑”,供后人瞻仰;后为广西省政府,桂系领袖李宗仁、白崇禧的大本营。沧海桑田,经历600余年风雨的王城,虽履遭兵变仍昂首屹立,是国内保存最完整的明代藩王府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西巷
东西巷是桂林明清时代遗留下的唯一的一片历史街巷,空间尺度宜人,是桂林古历史风貌的观景区,包含了正阳街东巷、江南巷、兰井巷等桂林传统街巷,也是桂林古历史风貌的观景区,体现了桂林的历史文脉。东西巷为桂林历史文化街区,见证了桂林城自唐代武德年间建城后近1400年的历史兴衰。东西巷早在明清时期就盛极一时,鼎盛时还有“青龙白虎”宝地之美誉。
东西巷(East West Street),位于靖江王城正阳门前,分别又称“正阳东巷”“正阳西巷”,据史料记载,王城正阳门最早叫端礼门。城门外原本建有宗庙、社稷坛。明末清初,宗庙、社稷坛毁于战火。清代,王城改为贡院,端礼门也随之更名为正贡门。从这时起,一些达官贵人开始在正贡门两侧建造自己的宅院,平民百姓们也随之而来,紧临王城城墙搭建住房。在清光绪六年(1880年)的《临桂县志》中,开始出现了“东巷”“西巷”的名称。
阳朔
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隋朝开皇十年(590年)县治由熙平迁今阳朔镇,县衙建于羊角山下,以“羊角”谐音“阳朔”为县名。阳朔县因此得名,该名历经各朝,流传至今。
阳朔县拥有漓江景区、《印象·刘三姐》、碧莲峰山水园、聚龙潭、蝴蝶泉、刘三姐水上公园、鉴山寺等营业景点15处。素有“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之赞誉。
图腾古道
图腾古道景区是反映甑皮岩这一代表12000-7000年前桂林先民居住、生活、宗教、狩猎和墓穴文化的实景展示基地。在这里,景区展出的有石器、陶器、自然图腾柱、古老的弓弩、让人听不懂念念有词充满野性诱惑的肢体语言等原始生活场景,可以见证万年前桂林甑皮岩人的生活,品味灵山秀水后历史的沧桑与厚重,并见识现代社会原始部落的粗犷,感觉率真淳朴的土人的神秘和玄奇。
“北有匈奴,南有南蛮”,甑皮岩文化是南蛮文化诞生的代表,也是岭南文化起源之一。
杨堤
百里漓江,“一山一水一诗题”,宛如一幅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彩墨山水长卷。舟过草坪到杨堤,帷幕上如一道天幕徐徐拉开,美丽的阳朔风光扑入视野,这才是这部诗的主旋律。
杨堤浏览区北起杨堤官岩村,接兴坪浏览区,约18公里江段,是漓江的黄金水段。这一江段曲折蜿蜒,碧水萦回,景点密布,奇峰倒影,竹木葱郁,最能领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妙处了。主要的景点有乡吧岛、半边奇渡、桃源望月、仙人推磨、月光岛、水帘洞、鲤鱼挂壁、童子拜观音、浪石奇景、老人守苹果等。
平乐
平乐县为漓江分界点,平乐以北称漓江,以南称桂江。
平乐县在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已有人在此繁衍生息。
郦道元在《水经注全译》中说:“孙皓割苍梧之境,立以为县,北隶始安。”即“孙皓从苍梧辖境内分地设置平乐县,隶属于北边的始安郡。”
平乐县自三国吴甘露元年(公元265年)设县,于唐朝有很大发展,明清更是作为桂北重要的商业中心而繁荣一时,历史悠久,古建筑、文物、古遗址、石碑石刻众多。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战国-晋代时期的阳安古墓群、晋-唐代时期的二塘古墓群、战国-晋代时期的张家古墓群;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感应泉、沙子石拱桥、平乐粤东会馆、儒林桥、青龙魁星楼、迎仙洞石刻、鼓锣峡石刻等;极具特色而年代久远的建筑还有陶村千年古楼门、印山寺、榕津古街、榕津粤东会馆、龙头矶堤、平乐南门码头等,其中榕津宋代古街保存较为完好,以其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人;现存文物有惜字炉、广运堡铁钟、明副总兵关防等。
华夏第一榕
榕津泰有“十榕八桂九井十三塘,一渡两河三上岸”之美称。榕津千年古椿群其主干需十五人方能合抱,奇特之处在于粗壮的气根形成了几道能通小汽车的奇特拱门组合。
榕津千年古街建于宋代,古街长200米,宽3米,保留较为完整,古街内木楼飞檐,青砖素瓦,雕龙刻凤之古迹随处可见。古街内有充分体现崇榕文化的妈祖庙,另外还有古戏台占戏院、三神宫、紫竹仙宫以及广东会馆等,榕津是中国四大剧种之一的桂剧发祥地,中国戏剧界一直流传着"中国桂剧在桂林、桂林桂剧自平乐,平乐桂剧源榕津之说,至今,榕津桂剧团还保存着一面“广西第一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