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不看电影,实在是熬不过微信里各种公众号对“方励一跪求排期”的鼓噪。方励,我最开始听说他不是因为《后会无期》——因为没看过,而是他在一席的演讲:
我当时感觉这个人真心活出了状态,非常佩服他。之后就好久不曾听见他的消息。直到那一跪。但是我的第一感觉是,这个方励这么牛逼一个人,怎么可能为了一部电影下跪呢?不符合他的风格嘛。总感觉哪里不对——因为之前《大圣归来》就有说什么排期问题,然后粉丝刷电影院等等,最后等到《大圣归来》票房逆袭时,原来这是市场营销的套路。这一跪是方励的套路吗?还是感觉那里不对。懵懵懂懂不求甚解。
周末5月28日刚好有空,就去看了,晚上7点30的场。结果出人意料。
首先是,我们是提前3个小时手机买的票,结果只剩下第一排右边角落里面的两个位置。这阵势与网上说的不一样啊。难道也是套路——饥饿营销?等到开始时,电影院前面后面都坐满了。当时我的第一感觉是杭州人民好有爱,都来支持吴天明导演了。问题是:他们真的是为了支持一个过世导演,为了情怀而来的吗?
等到电影一开场,我已经全然忘记之前的一切思索和猜疑。
等到电影散场,走出电影院,我开始思考个中缘由。
如果我不是在山西生活了四年,我不会对电影里面贯穿始终的黄土高坡有什么好感。如果小时候家乡不是刚好有唢呐班,在我还是小孩时,姑爷爷也常常跟着唢呐班奔赴各种婚丧嫁娶,我可能也不会对这个题材的电影有什么强烈的兴趣。如果不是我爸爸在城里打工,左手无名指也因为事故被切断,我可能也不会对剧中人物的刻画这么认同。
可是正是因为上面这些,我喜欢这部电影——《百鸟朝凤》。
现在的观影主流人群是80,90后甚至00后,尤其是90后和00后一开始就生活在城市里,很少有机会深入接触到农村底层的生活,也是排斥的。加上国内电影的票仓很大一部分是在华东华南,他们对于关中的这种生活方式本身都可能是陌生的。甚至是讨厌的。我举一些当场让一些观众不爽的场景:
(1)每次台词里面出现“狗日的”都会迎来哄笑。台词本身是对农村生活的真实还原,但是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这是脏话,是学校里面不让说的,居然登上了电影银幕,是一种发泄的快感。毫不费力我就观察到有很多观众会皱眉头(电影院还有孩子)。
(2)游天明被逼着学吹唢呐这个场景,不会让这个电影加分。这种无法自由选择命运的无奈,也是不符合观众的期待(在观影时我甚至一直猜测游天明会不会突破限制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游天明只是一个敦厚朴实善良的木偶,一开始被爸爸剥夺选择的权利,之后被师傅剥夺选择的权利。游天明不会给观众以激励、期待、向往更不用说英雄光环了。
(3)焦三爷和师娘从地里干活回来,师娘恭恭敬敬给焦三爷洗脚。几乎是立即就有人问,“那里都是这样的吗”——与现代男女平等的社会潮流背道而驰。
(4)徒弟要去外面打工,被焦三爷痛打的场景。按照现代的思维,学校都禁止老师打学生。你一个焦三爷凭什么?这是属于赤裸裸的人身侵犯,对自由选择的阻碍。
然而我认为这些“污点”都不足以让这部电影沦落到垃圾电影的行列。为什么?
上面这些,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不会受观众欢迎会影响票房,但是吴天明确实就这么做了——因为也只有真正这样做了才最贴近真实,只能说吴天明是个勇敢无畏真实的导演。
整部电影以唢呐匠的生存状况的变化作为明线,却隐藏着社会价值核心的变迁的暗线。
(1)在西洋乐器出现之前:唢呐匠垄断了方圆各村婚丧嫁娶的音乐形式,并且继承了几百年来对死者德行的评判权力。从电影里面焦三爷的讲述也知道,那时候的唢呐匠何等风光。那时只有富人才请得起唢呐匠,什么概念?——当时唢呐属于高端消费,穷人一般消费不起。从游天明他爸一辈子相当唢呐匠想吹百鸟朝凤这个侧面也可以证明。
(2)西洋乐器出现后:其实也是改革开放西方文化大量涌入的时期,唢呐与西洋乐器的竞争中惨败,从游天明说的“接师礼都免了”“越来越没有人来请”“给的钱越来越少了”,相比这时候老百姓口袋的钱是越来越多的,就可以看出唢呐匠明显不受待见。作为唢呐匠的游天明,连他爸都看不起他了,更不用说他妈还有身边的朋友。游天明其实也是“宝宝心里苦啊”,但是“我对师傅发了誓的”。
(3)游家班与西洋乐器团正面竞争后:游家班解散,也标明唢呐匠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产物已经走到尾声。即使此时有县文化局专程赶过来拯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唢呐匠,但是社会现实已经彻底摧毁了游家班——师兄们的身体被摧残了,他们无法吹唢呐了。最后一丝希望也沦为泡影。西安古城边一个吹唢呐的街头艺人就是唢呐匠的未来——乞丐。
电影从一开头就在为百鸟朝凤造势。几乎让所有的观众都期待《白鸟朝凤》被游天明表演出来。然而即使到最后焦三爷挂了,游天明都没有完整版的表演。非常遗憾!这也是很多吐槽的原因,期望太高,(本来以为是什么音乐上的巅峰之作)结果一场空。<百鸟朝凤>,鸟呢?
可是这却恰恰符合电影的暗线情节发展。
(1)在西洋乐器出现之前:道德默认为社会价值的最高标准。真是因为社会有这样的共识才会有大家都认可唢呐匠对逝者的道德判断,才会有唢呐匠的风光无限。才会有焦三爷对游天明和蓝玉的道德考察。
(2)西洋乐器出现后:游家班的第一次,刚好游天明同学婚礼,接师礼被免和他的师兄们接到大红包时的兴奋表明了此时人们对钱的态度。钱逐渐成为社会价值的核心标准。
(3)游家班与西洋乐器团正面竞争:人群拥到西洋乐器团前看美女大长腿听流行歌曲,游家班吃力不讨好,为了尊严最后大打出手。不需要西洋乐器团亲自出手,观众已经自行动手将他们的对手解决掉。好尴尬!此刻作为道德化身的唢呐匠已经彻底失败。虽然最后有焦三爷“呕心沥血”+游天明带病上场吹出了一曲《百鸟朝凤》让在场众人热泪盈眶,但是这只能说是唢呐匠的回光返照。
(4)焦三爷过世:游天明答应他吹《百鸟朝凤》,但是电影在这里戛然而止。唢呐匠一去不复返,顺便也带走了《百鸟朝凤》。
毫无疑问,唢呐匠的消亡有其自身的原因。唢呐匠被当成电影主题拍出来也有其必然原因。说到底唢呐表现的是本土人们根子里的东西。
但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唢呐却有其值得保留的价值。《百鸟朝凤》作为唢呐曲目里面的最高端曲目,浓重地表现出了人们对天人合一的追求。
听一下:中国民乐大师鄢磊《百鸟朝凤》
吴天明厉害还在于,这个电影引发的对传统文化的思考,而他并没有给出任何解答,也没有亚洲式的皆大欢喜的结局。无疑非常冒险——不然也不会有方励那一跪,but,这一切与吴天明无关了,他已经走远了。“唢呐是吹给自己听的”,but,电影是放给别人看的。
为什么口口声声说要拯救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对于我们的价值到底有多大?
这个问题就像问故乡对我们的价值到底有多大。说他有什么直接利益关系吗,对于久居城市的人来说好像没有什么价值。但是当故乡变得面目全非,能够触发童年回忆的旧事物逐渐消失之后,逐渐湮灭的还有脑海深处的故事,不由得让人失落,油然而生一种飘零。
但是当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与普世价值观不相容时,传统文化还需要拯救吗?也许融合新的价值观重建传统文化更可行些。想想看:基督教、天主教、佛教是如何随着时代潮流发展到今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