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经行动726/1001(17.9.20)
为什么要共读一本书?
1.形成真正精读的好习惯
共读一本书——第一本是《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每周一章节、朋友圈打卡分享、每周语音微课形式分享。
特别喜欢这个读书计划——因为自己的阅读习惯很不好,买回来很多书,有些翻过就过,经典的很少再来精读。感谢李星老师组织这次读书计划哦.....
2.做到高效输出
作者在“如何善用这本书”中提到:
建议各位不要对这本书等闲视之,大略读过便束之高阁;还建议改以老师的角色来阅读,除了吸收还能复述。在阅读的过程中,应有心理准备,预计在48小时内,与人分享或讨论读书心得。
所以,在读这本书时,内心就抱着这样认真的态度——要做输出和分享的,怎么样做到真正弄懂了, 能够讲明白了?是我的方向!
关于作者
作者史蒂芬.柯维
“人类潜能导师”、“思想巨匠”、“最具前瞻性的思想家”....
9个孩子的 父亲,50多个祖辈的祖父,曾在2003年被授予“最佳父亲奖”,他将此看成是他此生得到最有意义的奖项。
书中发现
在读“第一部分——重新探索自己”中,有这么一个故事:
作者遇到了一个困惑:“一个儿子学习成绩很差,与同学交往也不成熟,经常弄得周围人很尴尬。”作者和妻子都认为“若要十全十美,首先要做完美的父母。于是尝试用积极的态度来激发他的自信心,只有稍加进步,就对他大夸特夸。可是,所有的努力似乎都徒劳无功,这一切反而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没看到书的后面的时候,我也开始思考......
父母的夸奖,是否让孩子提高了“自尊水平”,而充满自信呢?如果没有,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接着往下看,作者给了答案:
作者分析了他和妻子“潜意识里都受到速成观念的影响,才会对孩子采取前面的做法。在我们心目中,这个孩子有失颜面,我们重视成为模范父母,维护良好现象,更甚于对孩子的关切,这种心态影响了对孩子的看法。在看待和处理这个问题时,忽略了孩子的幸福与快乐。”
我一直有一个观点:但凡孩子出现了“问题”,一定是大人的问题,也就是父母的问题。所以,你不要找借口说,我该说的也说了,该做的也做了,孩子就是怎样怎样,这样的父母很需要反思。
作者反思后:“摆脱了对孩子旧有的看法,培育了基本价值观的动机——不必再拿孩子与旁人比较,不必把固定的社会模式强加在孩子身上,这样反而能够平心静气的欣赏他的优点。相信孩子又能力应付人生的 种种挑战,也就不急于保护他免受外界的嘲笑。”
父母做了调整,几个月过去后,孩子渐渐有了信心,开始肯定自我价值,终于以自己的速度与步调发挥出了潜能。
小结
作者讲到自己培育孩子过程中的一段小体验,联系到思维定式来说,我们的思维是几十年已经形成的,已经非常固化,根深蒂固了,可是一旦你学会了一个知识点,转念愿意去尝试改变,做真实的自己,效能才会发生。不管怎样,表面的言行终究掩饰不住其背后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