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晴
今天读书会我们讨论分享的是《觉醒父母》第五章内容之“我们如何面对自身的痛楚?”
当我问到,“你们常常有的情绪是什么?”。妈妈们的表情出奇一致,答案也一样:愤怒。其中有两位还有自责和内疚。
当我们进行情境模拟时,妈妈们的模式都是批评,指责,恐吓,这样的模式定然是她们再熟悉不过,因为她们是这么被对待的。
每句话都是“你”开始,感觉咄咄逼人,让人感觉紧张,心理防御机制启动:听不到你在说什么,整个就是充耳不闻。
你怎么还没写好作业?
你怎么这么不懂事?
你再不写好,那你不要……
你不要去玩这个……
这里妈妈们有一个共同点:很多时候和孩子杠起来都是一句话惹的祸——“你作业写完了?”
记得老A爷爷在关于“孩子不想写功课怎么办”的音频中提醒父母:放学迎接孩子回家,孩子一天在学校里也累了,如果你这个时候问他作业的事情,往往让孩子产生抵触。
读书会上一妈妈还分享了孩子经常在上学前出现这儿不舒服,那儿不舒服,表现出恐惧上学。经过妈妈回忆想起孩子老是被一位同学欺负,可是妈妈没注意到这个细节,没有及时处理孩子的情绪,关注孩子的感受;同时因为孩子是左撇子,也饱受学校美术老师的“另眼相待”,在这样双重的压力下,一旦今天有美术课,就会借由身体不舒服来逃避自己不舒服的情绪。
尽管妈妈有去跟老师沟通,但只是在处理事情上,没有关注孩子情绪。因此听到妈妈描述孩子总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也就不足为怪了。孩子或许就是因为外面世界里没有人懂他。因而也容易情绪化,爱哭,以哭声来呼唤父母对他的关注。
另外一位妈妈也分享了孩子被欺负,而妈妈当时懵圈了,没有及时出来维护孩子。事后孩子认为妈妈不会帮他,亲子之间的信任感瞬间破坏。也许你一直做的很好,一次没有做到就是信任毁于一旦。我常说教育孩子这件事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当孩子被欺负时,我记得这么一句话:妈妈不允许别人来伤害你。无论如何,让孩子充满安全感,不管在外面发生什么,回到家,是安全的。
而这位妈妈有一个信念:孩子在外遇到和小朋友冲突,都是让他自己解决。请问你凭什么相信孩子不学就能学会如何面对冲突呢?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呢?你是一个很会解决问题的人?
既然答案是否定的,那我们如何教会孩子呢?
老A爷爷音频课程中就分享了关于孩子之间打架的问题,通过问与答的方式,启发孩子思考,关注自己的感受自己他人的感受,并通过正面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并鼓励勇于尝试。
父母不学习,不知道无意间伤了孩子。如果你不学习,不会自己面对各种情绪,那么你又如何帮助孩子自己应对内心的痛楚呢?
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学习改变,孩子拥有幸福!老A爷爷全年360度指导,在孩子每个阶段可能出现的心理状况,以及会遇到的问题时,让你有所准备,他将陪你一起走父母这条路。
最后读书会上我分享了华二校长谈及创新思路需要兴趣为导向。
现在孩子真心辛苦,兴趣班少说有三个。上周读书会一妈妈说,她娃大班。她说没报多少兴趣班,就4个:围棋,画画,钢琴,书法。
兴趣,是一种内驱力,其中一方面是孩子有天赋,这是内因。另一方面,家长帮助发现孩子的兴趣,这是外因。
因为兴趣而执着,不为钱而喜欢,不带功利心。因为兴趣,并赋予责任、担当、有追求,从而转化为志向。
今天有妈妈问到孩子学习舞蹈,要不要考级,我就问她,“你当初为什么让孩子去学习舞蹈?”
为了形体的美,享受舞蹈的愉悦身心,体会生活之精彩?
不论你做任何选择,都问问自己为什么?就会很容易发现自己的心是不是摆正了。《大学》有讲:“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意思是“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但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所以心不正,做事带着功利心,就走不远,就像有的孩子钢琴十级出来后就再也不弹琴了。辛苦练习了难么多年,结果没有用心体会学习音乐的兴趣。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你的三观里,看见孩子20年后的样子!》,看完后不禁要问:你认为自己足够过得很幸福?否则你怎么相信你的孩子会拥有幸福呢?
如果没有,邀请您为孩子预约一生幸福的能力。我们在这里等你们的7-12岁的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