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的时候,经常有家长对着自己淘气的孩子说出这样的话:我们大人那么拼命的工作,是让你好好读书的,不是让你败坏家业的。所谓的败坏,很可能是这孩子没有好好的读书,或是多花出了几块钱,抑或是做出了一些父母难以理解的事情。
相比之下,我的爸妈,从来没有说过这样的话。相反,他俩把生活上的所有重担都担在自己的身上,记忆中,最难捱的一段时间是,弟弟还小,总是生病,又赶上播种季节,家里的存款所剩无几。妈妈一咬牙,从街坊邻里借了两百多块钱,顺手交给了爸爸,让爸爸去集市上买回播种应该掺施的化肥,而她在偷偷的抹了一把眼泪后,仍旧把最灿烂的笑容呈现出来,仍旧给我和弟弟增加营养,仍旧坚持着每天给我俩一人一卷山楂片(后来妈妈讲,是为了让我俩消化好,多吃饭),仍旧坚持着每人每天一颗鸡蛋(自家养的鸡下的蛋)。剩下的蛋她和爸爸不舍得吃,全部五分钱一颗卖掉,多年后,邻居和我妈妈开玩笑说,从那些缺吃少喝的日子里走来,你家俩孩子还能长那么高的个子,有啥秘笈?妈妈笑着说:啥秘笈偏方的,就是白菜萝卜大馒头,不挑食不偏食,就能长得高。至今想来,那样困难的生活,并没有让父母把内心的焦虑传递给我们,反而是经过他们的心过滤后,把最好的给了我们,长大后的我,虽然也经历了一些不大不小的关隘,仍旧能够笑着向前,我想,父母拥有最大的功劳。父母心底从容,孩子前路才会天地宽阔。
近些日子以来,很多新闻报道说,某些教育机构门前,报名的家长排成了长队,甚至为孩子选报课程也需要提前半年完成,这还不算,即便是提前半年,也要摇号,听后,我觉得非常的不可思议。在到处大喊着素质教育的时代里,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家长,争着抢着把孩子送到“填鸭式”教育的教育机构呢?
周围也不乏这样的家长,每每聚到一起,便三句离不开“你家孩子报哪家辅导班”“你家孩子上什么样的兴趣班”“你家孩子考了班级第几名”“你有没有好的老师推荐”,让人听了不禁头大起来。和一位稍微年长的朋友聊天,她说要把女儿送到衡水一中去读高中,我吓了一跳,说:“您舍得?”
她却很淡定地说道:“有什么舍不得的,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我有一个朋友的孩子,才初中,就考到法国的某学校去了,你说她要是不好好学,以后怎么跟人家这些海龟比呀?”。
从她的言语中,我读到了深深的忧虑,为子女未来成长的忧虑:要套住狼,必须舍得目前的时间,甚至耗费孩子的童年。可以说,在这一批孩子的身上,难看到孩童本应该有的天真烂漫的气息。
记得十几年前,叔叔家的女儿随他工作到了济南,开始在济南读书。然而每到寒暑假,她都要闹着父母把她送到乡下老家,甚至在十一二岁的时候,便自己乘长途汽车回老家。没有家里的各样美食,每天和我们一起争着吃粗茶淡饭,和姐姐弟弟们抢着在锅底下烤红薯,烤大蒜,甚至吃一包泡面都算是奢侈,而她依然是乐此不疲。她的父母,我的叔婶,也曾为这位妹妹的升学感到非常的焦虑,觉得总想着回老家会耽误课程,便在高中以后减少了她回家的次数,但自那以后,她的成绩便有了明显的下滑,最终考了一所很一般的学校,无疑让叔婶更佳的忧虑。但我内心知道,妹妹的心里,仍旧是对家乡的牵挂,我不知道这样的经历会给她的学业增加几分,但我深刻的明白,这样鲜活的生活经历,是教科书和课堂给不了她的,而乡野对她生命的沁润,是任何教育都取代不了的,至今她工作了,仍旧是每年至少自己开车回家两次,陪陪爷爷,吃吃家乡饭,有时候载爷爷兜兜风,和大家一起的日子,她的笑容就会非常的灿烂,至少这片田野,仍旧温暖着她那颗温润的充满感恩的心。
而现在大多数的孩子,本应是天真烂漫的年龄,却要被家长东塞西挪的送到各个辅导班,没有了自我成长的时间和空间,没有时间看日出日落,没有时间听花开的声音,几乎所有的课余时间都被作业课程填埋,没有空余的时间去感受大自然的美。最让我受到冲击的是,在几年前在给一个学生讲课的过程中,讲到太阳东升西落的问题,学生突然打住我说:老师,哪里是东,哪里是西?
我反问她说:你没有看过日出吗?
她眼神有些迷离的说:没有。
我说,你明天起床,寻找一下太阳,会发现早晨的太阳真的很美。她照做了,第二天便高兴地对我说,她终于知道了日出的方位了。
所以,就是这样的孩子,在家长和老师们看来没有任何生活常识的孩子,需要死记硬背些本来可以很有趣的东西。在讲这个问题过程中,我告诉孩子一个我自己的遇见:有一次去他乡旅游,孤身一人,到达当地的时候是凌晨三点半,提前订好了酒店,只知道离火车站很近,但黑夜中不像白天那么有方向感。在凌晨的异乡,我被天空的一轮明月吸引,也是这轮明月给我指明了方向:其时是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在凌晨的时间内, 月亮在天空的方位应该是在西北方。就是这个在小时候积累下的经验,告诉了我方向,我也顺利的找到了酒店,避免了露宿街头。
许许多多的田野经验,为我以后的生活提供了诸多的便利,这些都不是课本教给我的,也不是课堂教给我的,而是自然这本浩大的书籍。
所以,作为父母,你眼下的焦虑,或许会成为子女未来的迷茫。在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受教育的机会同时,还需要带着孩子更多地走出教室,走出课本,走进自然,去感受自然万物最神奇的力量。
或许,最好的陪伴,是同孩子们一起成长,而不是将大人们的思维强按在孩子们的身上。
感谢你的阅读,更多精彩,请持续关注+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