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公司安排了一个面试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我们既得当学生,又得当老师,点评别人,又要被点评。常规模式是8个人模拟,8个人点评,一开始觉得模拟是最痛苦的,因为要现场发言,甚至是现场辩论,既考验思维,又考验语言表达。
后来才发现最痛苦的是听点评。不是不想听别人提意见,而是点评者点评得五花八门,经常出现前后矛盾的情况,听得云里雾里,还得全程配合他人的点评,该记录记录,该点头点头。
我在纸上画了几十盆的花花草草也没抵消掉听点评的痛苦。
在忽然间就明白了,这就权威、角色的特权。
02
那么权威、角色是怎么来的呢?
当然,更多是靠自己的能力和本事挣来的,但是无可厚非也有很多是阴差阳错得来的,其中运气绝对算是最重要、也是最致命的一种。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发现运气好的人,往往是自我感觉良好的人,甚至是特别良好的人。
关于角色这一块儿,我想要多说两句。角色也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有了它,似乎就是有了护身符。有了它,既可以拥有评价他人的权利,又有了不被评价,起码是不被随意评价的优势。
虽然我相信很多人不仅仅是凭着时间和某种光环得来的某种特权“角色”,但是即使是在某方面很厉害的人,他们也有自己的偏好和固着的喜好,真正做到开放、包容、欣赏是很难的,这其中最难的是处在角色中的人,很难自省地发现自己在某种程度上是“偏狭”的。
03
当下的社会,为了激发人们向上的力量,总会给我们树立一个又一个的榜样,然后具化成可以指导我们的某个角色人物。
上学的时候是老师,工作的时候是主管,甚至是在某些场合下,特别安排的人,就像我们公司这次培训,但是问题是这些供我们学习的对象往往我们是没有权利选择的。
如果我们真的是每个人的意见都听,那么我觉得最终变成了四不像,而且失去对他人、对自我的客观判断。
我们想成为的是某个时期的某个人,而不是摸索出来的自我的样子。我们会不断抹除掉他人不喜欢的地方,拿掉和他人不一样的存在,为了达标,甚至仅仅是为了不突兀。
04
最近在看脱口秀大会第二季,特别喜欢里面的一个名叫呼兰的选手。个人很喜欢他说话的节奏和感觉,当然也很喜欢他讲的段子,自然流畅,一点儿不尬。但是他被称为“线下‘哮喘王’”,因为气息和语速,也一直被作为评委的于谦老师强调和指导。
一开始,我看呼兰的脱口秀是看的个人的片段,没有听到于谦老师的点评。当时更多的是放在内容上,觉得特别有趣,语速什么的作为次要部分,虽然感觉到呼兰和他人的不同,但是也没有觉得不舒服。所以听到于谦老师的点评时,挺诧异的,但又觉得真的没关系,我作为观众真的是觉得没有受到影响,反而觉得是他自己的个人特色。
但是毕竟于谦老师是评委,而且呼兰也有所注意甚至是做了改变,我觉得也许真的是这么回事儿吧。后来郑钧来做嘉宾评委,就呼兰的表现,在语速问题和信息量上和于谦老师有了分歧,他个人觉得脱口秀就是这样子的,就是要信息密度大,这也是和相声的区别,然后一点儿也不觉得语速是问题。
没办法去判断谁是对的,谁是错的,他们明显有着个人的喜好,因为个人的特点对他人有着不一样的感知,因为个人的经验对事物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要求,因此产生了不同的判断。
对与错都不在一个维度上,怎么来做区分。
05
长大后,我们的角色变得更加复杂,也处于一个更加复杂的关系网里,如何面对他人对自己的影响就成了至关重要的一个课题。如何不卑不亢地、积极有效地做自己、发展自己也成了我们每个人需要面对的难题。
好的意见是真的可以帮助我们成长,但是我们要有能力去判断于自己什么是好的意见,什么是坏的意见,当我们坐在被点评位置的时候,希望能多一些警醒。
最后,多听意见,不如多看书,书是客观、公正的,而且是我们可以自己选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