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兰克林一直认为,一个能力尚可的人可以在人类中促成大变革,成就大事业,只要他首先制订一个好计划,然后剪除一切娱乐活动或其他可以让他分心旁骛的事务,把推行这一计划当作他唯一的研究和事业。
1732年,富兰克林首次以查理·桑德斯之名出版了他的历书,成为当时宾夕法尼亚州的现象级产品,全州几万人几乎人手一册。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穷查理年鉴》。
以下是《穷理查年鉴》中一些比较经典的箴言语录:
·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Great Talkers,Little Doers.)
·吃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是为了吃。(Eat to live,and not live to eat.)
·劝人要谈利益,空讲道理最无用。(Would you persuade,speak of Interest,not of Reason.)
这些句子后来都通过《穷理查年鉴》流传了下来,可以说200多年前的富兰克林就掌握了当时最有效的传播手段,随着这些手册的使用,他的思想也进入到使用者的心智中。200多年前的《穷理查年鉴》在今天看来,绝对可以算是传播学的成功案例。
关于思想的传播,在《人类简史》这本书中,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提到一个观点: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之所以能够创造出拥有数万居民的城市、有上亿人口的帝国,这里的秘密可能就在于虚构的故事,包括国家、法律、金钱以及信仰。思想的传播手段是人类社会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富兰克林的《穷理查年鉴》绝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本子,它是一种精神的载体。是富兰克林把这种勤于思考的、有节制的、有追求的生活带给整个宾夕法尼亚州乃至全美国。
三年前读《富兰克林自传》,第一次读到这则故事颇为感叹,近日读《穷查理年鉴》,联想到松浦弥太郎的《100个基本》和《100个工作基本》,突发奇想,每一年,我也可以整理出一本自己的《年鉴》。
有数据称,会深度思考的人花20%的时间阅读,80%的时间用于思考。找出事件的本质。我目前远没有达到用80%时间找出事件本质的深度,但因为喜欢读书,阅读已成为生命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天醒来大脑即异常活跃,不时蹦出一些启示、哲思或是新的灵感,甚至做梦也在思考一些问题。所有念头若不及时记录,可能转瞬即逝。因此,家里餐厅卧室卫生间、办公室、车里都备有我的记录本。
有一次正开车,有一个想法我觉得需要及时记下来,否则可能消失就找不回来了。何老师曾说,找不回来的就不找了,还会新生更多更好的想法。当时在市区非主干道上,旁边有一个酒店,上下客的地方暂时靠边停车,正埋头写笔记,警察过来敲窗户,友情提示抓紧开走。2004年,先生曾说,老婆,你说的话可以出书。很多年过去,说过很多话,并没有形成册子。偶尔翻看历年的读书笔记,时常惊讶,这是我的想法吗?像书本里读来的一样。现在手机收藏里记录了大量某个瞬间的想法,有时也用APP一言记录。坚持用手帐2年,每天写计划做复盘,圆梦打卡营的小伙伴们交流时,常表示被我的话激励或是受到启发,有位亲将我说的内容打印出来贴在电脑上时刻提醒自己,也有亲不时将我的复盘或是交流内容记录到她的本子上,一年多以来,有几位小伙伴表示每日必认真逐字看我的当日复盘。闺蜜和最好的朋友也常说我是她们的导师,经常收藏我们日常交流的内容,不时翻看。
富兰克林用他的策略非常极致地解放了大脑,变抽象为具体,将一个“自我修炼戒律”小册子变成了他自己的信仰,又用《穷理查年鉴》把他的思想变成了宾夕法尼亚州人的生活信仰。他借助这股力量,成为18世纪耀眼的灵魂人物,他的思想光辉一直闪耀到今天。
我们每天的生活,看似日复一日、平淡无澜,但若是细心,实则瞬息万变。而且,在人们的言谈之中、大自然之中,也都蕴藏着深刻的哲理,包含着许多能激发创造灵感的启示。
大家也会问,我也喜欢树立自己的信条,但我用脑子记不就行了吗?但人类的大脑从来都不是存储信息的最佳设备,因为有以下三个原因:
·人的大脑容量有限。
·人类终有一死。
·人的大脑只习惯于存储特定的信息,这些信息往往是与生存相关的。
写下就是永恒。